二十七
作者:[标签:作者]
她摸索着,那个“月花月友”的小荷包又当啷了出来。她打开荷包又捏出了那套小玩意儿,她翘着小拇指捏紧它,蹑手蹑脚地向司猗纹走来。小玩意儿丁当地响着,她冲司猗纹弯下腰说:“掏掏吧!”
司猗纹的耳朵朝姑爸的大手凑了上去。
眉眉站在里屋的暗处向她们张望着,她听见自己的耳朵里有隆隆的风声
人有时候愿意图清静,有时候愿意听动静。
在小饭铺图过清静的司猗纹,交了家具之后又在听动静了,这次她比等待“他们”的到来还迫不及待。现在她什么动静都需要,需要得简直有点像饥不择食。她最无法忍受的便是这院子经过一场人声鼎沸之后的沉寂,这再也无人光顾的沉寂。原来这沉寂比运动本身更骇人。
目前响勺胡同的居民大多各有各的去处:有些人被通知参加街道的读报学习会,那些撇着八字脚的妇女们自备板凳、马扎优越地往居委会走,她们不交头不接耳不议论学习内容,好像彼此一开口就能走漏什么风声。这种超然的风度显出一种超然的高傲,高傲得使你不知她们的深浅。也有人在经历了一阵挂牌子游街之后,被通知去扫胡同扫厕所了。达先生和一位德国老太太各包了一个厕所,达先生包了一个男厕,德国老太太包了一个女厕。
德国老太太是一个中国地毯商的遗孀,那商人过早地去世。她却没再离开北京,既无后代也无亲人。
胡同和厕所被达先生和德国老太太摸索得异常干净。司猗纹每每看见这些开会读报的或者扫胡同扫厕所的男女们,就发现原来只有她什么也不是。她既不是那些提着板凳、马扎的优越者,也不是手持扫帚、簸箕的不优越者。这才使她又生出新的企盼:哪怕让这胡同里再多点比扫厕所更低下的活计,让干这活计的就是她呢,也比什么都不是好受。难道姑爸的话真应了验么,她看了许久风水(形势)却真没落着什么好下场。没人理你,搁着你,撂着你,还有比这下场更坏的下场吗?就像一句俗话:“先搁那儿吧”,“先撂那儿吧”,司猗纹正在品尝这“搁‘’和”撂“的滋味儿,等着动静。
庄坦带来了动静。一天,他举回一方红袖章,并且告诉司猗纹这袖章就是属于他的——庄坦的,是庄坦的组织名正言顺地发给庄坦的。司猗纹接过了(差不多是夺过了)那袖章开始分析、辨认。这确是一方袖章,像所有袖章一样,红布黄字。那字体也模仿着现时最富时代感的毛体大草,字体奔放潇洒,而布局合理又非凡。一切的一切都告诉司猗纹这是真的,它真就真在有色有字,真就真在这是一个被革命接纳了的证明,被革命验收过的一个标志。司猗纹一边掂量这红布,一边又在心里妒忌着骂庄坦;这小子,看着不起眼儿,不知怎么搞的竟超过了你娘。这么说你在单位肯定不像我在家里这表现,让你搬家具你都避重就轻。
司猗纹展开袖章,双手把它举到明处,辨认那袖章上的大草字体。
袖章这东西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象征,开始出现时内容单纯、形式一致:一块红布三个黑字,开头一个“红”,当中一个繁写的“卫”,后面一个“兵”。那“兵”的双腿跨得很远,像在跑步。
如今的袖章名堂越来越多了,单在这三个字上就出了不少点缀。“八·一八”自不必说,那是正统。继“八·一八”之后又出现了在三个字之前冠以“主义”和“思想”的新样式,即人们常说的“主义兵”和“思想兵”。这类袖章尽管又有标新立异,但仍属正统,佩戴它们的仍是那些“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儿好汉”们。近来因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这红布上的内容越来越复杂了。有的,在那堂堂正正三个大字的下方居然又出现了纽刊大的两个小字“外围”。若连起来读便是“红卫兵外围”,读简单点便是“红外围”。这当然就越出了正统,两个小字多少露出了鱼目混珠。这种东西自然不被“儿好汉”们放在眼里,可是无人干预。谁知革命形势还在发展。领袖还在不断挥手。形势越发展袖章的形式就越多,近来在有些红布上,那三个堂堂正正的大字竟然不见了,连纽扣大的两个小字也用不着了,毛体大草模仿得依然认真,但名称、内容却是人的新发明:“从头越”、“虎山行”、“西风烈”、“南飞雁”、“缚苍龙”、“惩腐恶”、“卫东彪”、“险峰”、“敢峰”、“卫东”、“红革”以及“傲霜雪”。司猗纹手中这块就是“傲霜雪”,这是她在经过这一阵仔细辨认后确定的。
“傲霜雪”使司猗纹先是心里一沉,继之便又觉出这“傲霜雪”的合情合理。莫非司猗纹的儿子还能拿到一块最最纯正的、只有“儿好汉”们才能佩戴的物件?她应该满足,何止是满足,这也该换来一片欢腾了。这座像死了一样的小院因了这“傲霜雪”的光临,不是已经欢欣鼓舞起来了么。司猗纹又开始嘲弄自己的短见了:刚才还巴不得和德国老太太去扫什么厕所,甚至比扫厕所更低的活儿她都想干呢。现在好了,她可以举着它亮在这朗朗蓝天之下,当着苍天高呼:这已经用不着了,她手里有一方红袖章。在那高呼中,她自然也不会忘记这时运的转来也连着她那交出的房子、家具和那对神奇的金如意。她不相信儿子的天文馆不经调查他母亲的政治表现,就会把这方红布用别针别在儿子胳膊上。现在说这方东西属于儿子倒不如说是属于她。
司猗纹把它举进了院子,举给了苍天,举给了她那被封住门窗的北屋和院里的青砖墁地。她愿意让它们都知道,它们没有白白从司猗纹手中离去,司猗纹没有让它们白白地走,它们和她一样光荣。
她还应该做点什么?对,她最应该把它举到姑爸眼前,哪怕晃一下也好(也只能一晃而过),让这块红布使姑爸那双总是眯缝着的眼彻底睁开。我让你再说关于“下场”什么的话,要说下场,这红布就是下场。你快看看吧,看看这是什么下场吧,皇帝的坟茔里有它吗?
正好姑爸站在西屋门口捅炉子,捅着炉子,炉灰扑散一世界。她也不看身后站的是谁,手里拿的是什么,炉灰会往什么上面落。
司猗纹高举着它从姑爸头顶上一晃而过。见好就收——她就这么过去了。
姑爸仿佛觉出脑袋顶上有红光闪现。她原以为是炉中的火苗蹿过了头顶,可是她又意外地扫见了正迈着俏丽碎步走过去的司猗纹,原来是她手里那块红东西。姑爸看见司猗纹故意把手背在身后,让那红东西冲着她,就像戏台上旦角儿下台时手里捏着的手绢。就差给你配上小锣:呔呔呔呔……姑爸想。但姑爸深信那不是手绢,它不及手绢柔软,上面还有几个花哨的大黄字。莫非这是对司猗纹上缴家具的奖赏?今后她就将戴着它人前人后地蹿腾?却又不可能,目前关于一个无业游民老娘儿们戴袖章的事毕竟她还不曾得见。那么,这种极大的光荣也不会从她这里开始。这一定是她儿子庄坦的或者儿媳竹西的,这还差不多。可,他们?就他们?姑爸又否定了自己的肯定。谁不知道谁的家门儿?他们要有了那东西,全北京城的人不就都有了。那么,这是捡的,骑车在街上捡的。只有捡的才能落到你们南屋。
司猗纹身后飘着的红布就要在南屋门口消失了,姑爸不客气地指出了那东西的来历:
“捡的,街上捡的!”
她对东西对人都不加称谓,仅这六个字,对司猗纹一下子作了否定。司猗纹处事讲彻底,姑爸也讲彻底处事。
司猗纹的耳朵朝姑爸的大手凑了上去。
眉眉站在里屋的暗处向她们张望着,她听见自己的耳朵里有隆隆的风声
人有时候愿意图清静,有时候愿意听动静。
在小饭铺图过清静的司猗纹,交了家具之后又在听动静了,这次她比等待“他们”的到来还迫不及待。现在她什么动静都需要,需要得简直有点像饥不择食。她最无法忍受的便是这院子经过一场人声鼎沸之后的沉寂,这再也无人光顾的沉寂。原来这沉寂比运动本身更骇人。
目前响勺胡同的居民大多各有各的去处:有些人被通知参加街道的读报学习会,那些撇着八字脚的妇女们自备板凳、马扎优越地往居委会走,她们不交头不接耳不议论学习内容,好像彼此一开口就能走漏什么风声。这种超然的风度显出一种超然的高傲,高傲得使你不知她们的深浅。也有人在经历了一阵挂牌子游街之后,被通知去扫胡同扫厕所了。达先生和一位德国老太太各包了一个厕所,达先生包了一个男厕,德国老太太包了一个女厕。
德国老太太是一个中国地毯商的遗孀,那商人过早地去世。她却没再离开北京,既无后代也无亲人。
胡同和厕所被达先生和德国老太太摸索得异常干净。司猗纹每每看见这些开会读报的或者扫胡同扫厕所的男女们,就发现原来只有她什么也不是。她既不是那些提着板凳、马扎的优越者,也不是手持扫帚、簸箕的不优越者。这才使她又生出新的企盼:哪怕让这胡同里再多点比扫厕所更低下的活计,让干这活计的就是她呢,也比什么都不是好受。难道姑爸的话真应了验么,她看了许久风水(形势)却真没落着什么好下场。没人理你,搁着你,撂着你,还有比这下场更坏的下场吗?就像一句俗话:“先搁那儿吧”,“先撂那儿吧”,司猗纹正在品尝这“搁‘’和”撂“的滋味儿,等着动静。
庄坦带来了动静。一天,他举回一方红袖章,并且告诉司猗纹这袖章就是属于他的——庄坦的,是庄坦的组织名正言顺地发给庄坦的。司猗纹接过了(差不多是夺过了)那袖章开始分析、辨认。这确是一方袖章,像所有袖章一样,红布黄字。那字体也模仿着现时最富时代感的毛体大草,字体奔放潇洒,而布局合理又非凡。一切的一切都告诉司猗纹这是真的,它真就真在有色有字,真就真在这是一个被革命接纳了的证明,被革命验收过的一个标志。司猗纹一边掂量这红布,一边又在心里妒忌着骂庄坦;这小子,看着不起眼儿,不知怎么搞的竟超过了你娘。这么说你在单位肯定不像我在家里这表现,让你搬家具你都避重就轻。
司猗纹展开袖章,双手把它举到明处,辨认那袖章上的大草字体。
袖章这东西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象征,开始出现时内容单纯、形式一致:一块红布三个黑字,开头一个“红”,当中一个繁写的“卫”,后面一个“兵”。那“兵”的双腿跨得很远,像在跑步。
如今的袖章名堂越来越多了,单在这三个字上就出了不少点缀。“八·一八”自不必说,那是正统。继“八·一八”之后又出现了在三个字之前冠以“主义”和“思想”的新样式,即人们常说的“主义兵”和“思想兵”。这类袖章尽管又有标新立异,但仍属正统,佩戴它们的仍是那些“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儿好汉”们。近来因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这红布上的内容越来越复杂了。有的,在那堂堂正正三个大字的下方居然又出现了纽刊大的两个小字“外围”。若连起来读便是“红卫兵外围”,读简单点便是“红外围”。这当然就越出了正统,两个小字多少露出了鱼目混珠。这种东西自然不被“儿好汉”们放在眼里,可是无人干预。谁知革命形势还在发展。领袖还在不断挥手。形势越发展袖章的形式就越多,近来在有些红布上,那三个堂堂正正的大字竟然不见了,连纽扣大的两个小字也用不着了,毛体大草模仿得依然认真,但名称、内容却是人的新发明:“从头越”、“虎山行”、“西风烈”、“南飞雁”、“缚苍龙”、“惩腐恶”、“卫东彪”、“险峰”、“敢峰”、“卫东”、“红革”以及“傲霜雪”。司猗纹手中这块就是“傲霜雪”,这是她在经过这一阵仔细辨认后确定的。
“傲霜雪”使司猗纹先是心里一沉,继之便又觉出这“傲霜雪”的合情合理。莫非司猗纹的儿子还能拿到一块最最纯正的、只有“儿好汉”们才能佩戴的物件?她应该满足,何止是满足,这也该换来一片欢腾了。这座像死了一样的小院因了这“傲霜雪”的光临,不是已经欢欣鼓舞起来了么。司猗纹又开始嘲弄自己的短见了:刚才还巴不得和德国老太太去扫什么厕所,甚至比扫厕所更低的活儿她都想干呢。现在好了,她可以举着它亮在这朗朗蓝天之下,当着苍天高呼:这已经用不着了,她手里有一方红袖章。在那高呼中,她自然也不会忘记这时运的转来也连着她那交出的房子、家具和那对神奇的金如意。她不相信儿子的天文馆不经调查他母亲的政治表现,就会把这方红布用别针别在儿子胳膊上。现在说这方东西属于儿子倒不如说是属于她。
司猗纹把它举进了院子,举给了苍天,举给了她那被封住门窗的北屋和院里的青砖墁地。她愿意让它们都知道,它们没有白白从司猗纹手中离去,司猗纹没有让它们白白地走,它们和她一样光荣。
她还应该做点什么?对,她最应该把它举到姑爸眼前,哪怕晃一下也好(也只能一晃而过),让这块红布使姑爸那双总是眯缝着的眼彻底睁开。我让你再说关于“下场”什么的话,要说下场,这红布就是下场。你快看看吧,看看这是什么下场吧,皇帝的坟茔里有它吗?
正好姑爸站在西屋门口捅炉子,捅着炉子,炉灰扑散一世界。她也不看身后站的是谁,手里拿的是什么,炉灰会往什么上面落。
司猗纹高举着它从姑爸头顶上一晃而过。见好就收——她就这么过去了。
姑爸仿佛觉出脑袋顶上有红光闪现。她原以为是炉中的火苗蹿过了头顶,可是她又意外地扫见了正迈着俏丽碎步走过去的司猗纹,原来是她手里那块红东西。姑爸看见司猗纹故意把手背在身后,让那红东西冲着她,就像戏台上旦角儿下台时手里捏着的手绢。就差给你配上小锣:呔呔呔呔……姑爸想。但姑爸深信那不是手绢,它不及手绢柔软,上面还有几个花哨的大黄字。莫非这是对司猗纹上缴家具的奖赏?今后她就将戴着它人前人后地蹿腾?却又不可能,目前关于一个无业游民老娘儿们戴袖章的事毕竟她还不曾得见。那么,这种极大的光荣也不会从她这里开始。这一定是她儿子庄坦的或者儿媳竹西的,这还差不多。可,他们?就他们?姑爸又否定了自己的肯定。谁不知道谁的家门儿?他们要有了那东西,全北京城的人不就都有了。那么,这是捡的,骑车在街上捡的。只有捡的才能落到你们南屋。
司猗纹身后飘着的红布就要在南屋门口消失了,姑爸不客气地指出了那东西的来历:
“捡的,街上捡的!”
她对东西对人都不加称谓,仅这六个字,对司猗纹一下子作了否定。司猗纹处事讲彻底,姑爸也讲彻底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