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业成就的心理因素在于自身的学习意愿,留心孩子的学习意愿应看作是家长和老师必备的教育之策。当然,在我们现今社会中,父母往往又是诚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并对孩子有较高的学业希求。此时,您大概要询问:怎样的教子过程有益于儿童的学习意愿呢?以下几点供您参考。
一、诅咒或唠叨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国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各班学生按照能力分成ABC三组,进行为期一周教学测试,方法是每天在教室里训斥A组学生,每天称赞B组学生,而对C组学生自由放任,既不称赞也不训斥。结果显示,被责备的A组学生两天后的学习成绩有明显上升趋势,但从第三天就退步了;自由放任的C组学生在整个过程均无进步;而受称赞的B组学生则显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
我们也作过小学生生活情趣的统计调查,结果表示,小学生最喜欢听妈妈说的话是“好好努力吧”、“你真聪明,学习一定有进步”、“谢谢你”。最希望的是“父母不要太唠叨”、“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事情”。由此可以肯定,承认孩子的能力并加以适当赞扬,是提高儿童学习意愿的秘诀。
妈妈唠叨不停,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心情忧闷,进而造成越催他动作越慢的结果。孩子最讨厌妈妈说的话就是:“快一点”、“谁能像你这么愚蠢”、“你丢尽了我的脸”这一类指责诅咒的话语。让我们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与肯定,如果经常挨骂,会使孩子泄气。我们所作的儿童个性问卷调查中,让小学生写出自己具备的性格特点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写自己的缺点,不写自己的优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作用的影响,但也存在成人管教方法上的偏失。
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为啥这么不喜欢做功课?”这种暗示性语言会给孩子错误的印象,认为自己真的讨厌学习。若看到孩子有学业进步,要称赞他:“你最近真用功呀!”假使他的考试成绩仍不够理想,可以说:“这次是你准备得不够充分,下次再好好努力,没问题。”用这样的话来安慰孩子,鼓励他继续努力。
不要与其他儿童比较,要与自己孩子的过去比较。父母的大多爱拿其他孩子与自己孩子作比较,例如:“你怎么不和人家小强学学”、“你同桌的李小刚成绩那么好,你怎么这么笨”。强硬指责对孩儿身心发展会有影响,事实上,拿同学和兄弟姐妹比较,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丧失学习意愿。
不要和别人比,只要和自己比,只要今日之我超越昨日之我,那就是进步。昨天数学作业答错三题,今天答错两题;上次语言听写刚刚及格,这次拿回了个70分……这样的进步虽只有一点点,但仍显现着发展向上的苗头,可以用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母亲,你不妨用拍拍肩膀、亲亲脸颊的方式表示对孩子的赞美。
心理研究表明,如果成人一味要求孩子达到其能力所不及的目标,孩子便会丧失努力的意愿,变得什么都不想做。父母要记住,你是最能与自己孩子沟通的成人,你当然要拓宽孩子的学识,加固孩子的自立,但采用的方法应该是温和的、积极的。
二、领悟孩子的个性偏差,开发他主动进取的精神
近些年,我们使用台湾学者编制的《学业经验问卷》,对大陆千余名小学生作了考查。结果发现,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缺乏学习意愿,这也同时表现在个性品质上的偏差:包括缺少精神集中、缺乏恒心和耐性、学习上消极悲观等个性特征。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显示,孩子的个性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与自身父母的性格表现相一致,由于儿童的个性有可以开发的广阔天地,所以,每位父母在自己的育儿经上可填写“识己之短,补子之长”的字眼,即父母去领悟自己孩子的个性偏差,开发他主动进取的学习精神。
稳定性不够的孩子学业成绩一般较差。从详细的调查可以看出,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定的原因多半与父母的教子方式有关同,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并表现为殴打和责骂,往往是孩子不稳定性格的原因;而父母双方感情不够融洽,或祖父母与父母生活规则上有较大隔阂,孩子也容易产生不安全感,陷入情绪混乱的状态。父母重要的手段是调节家庭生活节奏,解开孩子的心理情结,开发他的自然反应。
没有恒心的孩子,无法持续集中注意力,由于缺乏耐心与毅力,学业成绩通常也不太理想。个性发展的研究表明,缺乏恒心是长年形成的结果,父母对孩子过于宠爱,使得孩子太任性、没吃过苦,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若想改变孩子的性格,父母必须改变教育态度,从生活各方面加以指导才行。
消极的孩子大多内向、敏感,有自我限制倾向;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太多朋友。这类的孩子最大特征是缺乏自信,以致他即使有能力也无法发挥出来。父母所要做的,绝不能是一味指责孩子的缺点,而要想办法增强孩子的信心,培养孩子的专长,让孩子能有表现自己的领域。由于消极的孩子经常会自我反省,成人可利用这一特性,培养他深刻的思考力、温柔的个性,从而让孩子从消极情态中解脱出来。
提高孩子的学习意愿并非难事,这要求成人有计划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能只是命令孩子“用功、用功”,而要以孩子内心为重,以正确的爱、知识巧对孩子进行教育,增进其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