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叫张增辉的家长在他的育儿体会中提到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活泼好动的孩子因为“话多事多”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们也开始慢慢疏离他,于是孩子开始羡慕别的因为话不多而受表扬的孩子,甚至开始否定自己,也开始变得不爱说话。
这位家长也曾顺从老师的思路,说过让孩子“话少一些”,但随后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时想到,真的应该像郑渊洁童话《变兔记》里那样,鼓励孩子都变成兔子吗?为此,我们咨询了郑州大学心理学博士耿耀国。
尽量减少儿童教育中的“两分法”
耿耀国提出,这位家长提到了以往教育中容易存在的一些问题:共性教育。就是把好孩子定一个固定的模式,用这个模式来套孩子,如果不符合,就是坏孩子。而且好孩子的标准往往是听话、内敛、刻苦、乖的类型。不好的就是调皮、捣蛋、爱搞恶作剧的类型。这种“两分法”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
孩子活跃老师应鼓励孩子发展个性
作为老师,遇到这样的孩子应该多了解孩子个性,并尊重他的个性。而不应该为了方便管理,抹杀孩子的个性,这样容易造成孩子长大后创造力的缺失。
另一方面,耿耀国认为不能忽略孩子多动症的可能性。他说:“美国心理学学会调查的数据显示,16岁以下儿童的多动症发病率是3%~5%。如果老师认为有这种可能,需要及时跟孩子家长沟通,及时治疗。”
孩子爱说家长应把“爱说”变成“能说”
作为家长,当孩子的性格与老师的期望有所背离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呢?耿耀国认为,首先家长要与老师取得沟通,获得老师的支持和配合,不能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驰。
其次,面对孩子遇到批评时心理上受到的伤害,家长应及时抚慰,真诚地询问他的感受:有没有不快乐,遇到什么事没有等。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用大话来讲大道理,而应该用他能够听懂的语言向他讲述一些道理,比如,你可以告诉他,森林里有很多小动物,不是只有小兔子才可爱啊,小松鼠、小马、小猴子也都很惹人喜爱,而且,森林里只有有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才更丰富美丽,所以,你不必跟其他人都一样。这样童话剧一样的语言远比大道理更易被孩子接受。
再次,耿耀国提到,家长应及时抓住孩子的特点加以培养,如果孩子比较爱说,说明他的表达能力比较强,家长就应引导孩子“言之有物”而不是泛泛而谈,培养他给别的孩子讲故事,培养他的阅读能力等,把“爱说”变成“能说”,还能赢得其他孩子的友谊,也帮他建立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