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车祸了。”
“是吗,在哪儿?”
“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那么有人受伤了吗?”
“死了好多人。”
“那太可怕啦!”
“我也受伤了。”
“真的,伤到哪儿了?”
“没事儿。”
“怎么能说没事儿?”
“没关系。”
母亲听了大惊失色,可是看看孩子的表情,又不象是真的发生了车祸。
儿童的心理分析:
儿童的假想游戏如同家常便饭。他们每人手里都有一本自由进出假想世界的“护照”。可以称呼他们是住在现实和假想两大世界里的人物。因此,他们才能构思出假想的游戏。
孩子们玩够了“假想汽车事故游戏”之后,回来向你报告:“发生了汽车事故”,这种心情你能理解吗?母亲是以现实标准来对待这个消息的。因为大人是现实生活里的人,所以只能如此。
如果你忘记了与你打交道的幼儿是来往于现实和假想两个世界里的人物,那么,你就老是处在担惊受怕的境地了。
有的孩子当上了“电车售票员”,房间里的门或壁橱门则成了“电车门”;另外一些孩子成了“父亲”、“母亲”。他们自由自在地漫游在假想游戏的世界里。
希望做父母的能够充分理解这些“自由人”的心理。
妈妈的高招:
并不是说做父母的可以漫不经心地对待孩子讲的话,父母还是要以足够的诚意和热情的态度听他们讲话。这很重要,这种态度表示你承认假想世界的存在,尊重孩子的“精神作用”。做父母的千万不可只承认现实中的事实,而以生硬的态度对待作为“自由人”的孩子们。
“是吗,真的吗?后来怎么样了?”要通过这种对话方式,让孩子更多地讲出各种设想,从而做父母的也会很自然地被引向“假想游戏”的愉快世界中去。
在童话世界里,动物会讲话,会和孩子们友好地生活在一起,这也是根据假想而构思出来的。如果这时你说一句“动物怎么会讲话呢?”顿时,美妙的气氛全被破坏了。
不仅在童话世界里,即使在现实的幼儿生活里,假想活动也很多,处处都是假想游戏的世界,做父母的应该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