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长专区 > 学习辅导 >

逆向关怀,应对“玻璃宝宝”

作者:博学源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01-11

  该吃的苦头要吃,该走的弯路要走

  关于逆向关怀,有个著名的例子,说的是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为孩子提供挫折教育的事情。有一次,老约翰张开双臂,叫独生儿子跨越椅子跳到自己的怀里来,小约翰高兴地冲了过去,但老约翰却迅速地把双臂移开,儿子重重地摔在地上,并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在生活的道路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故意让孩子“摔跤”,一般家长可能接受不了,但在生活中,不为孩子扫平障碍,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寻找解决途径,却很重要,因为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也给了他们更大更自由的思维空间。

  不合意,宝宝就哭哭哭

  洋洋妈妈(市场策划,儿子4岁9个月)

  我和老公的工作都比较忙,所以洋洋出生后就送回老家让我父母带,3岁时才把他接回北京。老一辈的人都比较宠孩子,当成掌中宝,洋洋也变得特别“面”,一有不顺他心意的地方就哇哇大哭,让人很没有办法,现在回家都一年多了,还是这样,都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改正过来,真揪心!

  支招:“放任自流”不妥协

  王慧(学前教育专家,启蒙婴幼园园长)

  0-7岁是孩子性格塑造期,所以洋洋妈妈不用担心,还是可以把孩子的习惯改过来的,家长可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给孩子一些挫折感,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形成记忆和习惯性思维,他的一些习惯和方式才有机会被改掉。这种“不理睬”除不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任何要求之外,还要“放任”他们,不必处处都替孩子安排得妥妥当当,看着孩子“碰钉子”、“走弯路”之后再告诉他们为什么,更能锻炼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家有“霸王花”

  王子华(家装设计师,女儿5岁)

  女儿属于那种在家很捣蛋的类型,整个一“小霸王”,总觉得自己很聪明,也总是以为自己是对的,要大家按照她的想法去做。批评她,她还不乐意,会和你吵,不然就想出什么“绝食”、“离家出走”之类的方法来吓唬人。打也打过了,骂也骂过了,她还是这样,脾气倔得很,跟头牛似的。我都和她说过,现在是在家里,大家还可以将就着她,让着她一点,如果长大了还是这样,肯定会吃大亏!不过说了跟没说一样,她还是不改。

  支招:以柔化刚,不要“硬碰硬”

  汪荃(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师)

  孩子到了3岁左右,自我意识会迅速成长,有些孩子表现得很强烈,如果家长过分保护,就容易变成自以为是的“小霸王”。面对这种孩子,处理方式上要有技巧,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要把想当然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给孩子更多选择,既然她“硬”,你就要试着“以柔化刚”,不要“硬碰硬”,以免让孩子更反感,甚至留下心理阴影。

  家长不要事事都把孩子的意见排除在外,换个角度想想,当他们有想法时可以耐心地倾听并作出判断,如果是不对的,就要去及时纠正,纠正时,要有一些技巧,换种方式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比如可以建议孩子“其实你还可以尝试一下这样做的,你可以将这两种结果比较一下,哪个好啊?”,努力让正确的观念植根于孩子的思想里,而不是强硬地灌输给孩子,在得到认同之后再告诉“正确答案”,这比打骂他们要有效。

  -经验之谈

  遇到困难不要急于帮孩子纠正

  菲儿妈妈(法律顾问,女儿6岁半)

  菲儿3岁时对芭比娃娃的城堡很感兴趣,有一天,她笨拙地把钥匙插进锁孔,却怎么也插不好。我也想帮她,但最终还是忍住了。最后,她终于打开了。再以后,她又有很多类似的尝试经历,每当她“卡”在那儿,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时,我就鼓励她,或者去忙自己的事,任由她去“倒腾”,不过每次成功,女儿都喜出望外,遇到困难时也“越战越勇”。所以,孩子犯错误或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去帮他们纠正。

  “逆向关怀”需要坚持

  朵朵妈妈(全职妈妈,儿子3岁半)

  当孩子耍赖时,我也会“逆向关怀”一下。但一看到孩子生气不吃饭或者老是哭,家里的老人就心疼了,担心孩子伤了身体,悄悄地去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结果可想而知。我就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沟通,酸甜苦辣都要让孩子尝到,只给他们吃甜的,孩子也就不会理解这是甜。后来老人去读了老年大学,经常忙得“顾不了家”,儿子坚强的后盾没了,他也开始“面对现实”。

  -异域比较

  日本主动送孩子去“吃苦”

  可以说日本是对孩子要求最严格、应用“逆向关怀”进行“吃苦教育”最多的国家。在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逆向关怀”。比如家长在假期把孩子送到专门为接受挫折和吃苦而开设的“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等地方,让孩子去经历风雨、摸爬滚打,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让孩子在与自然界的竞争中完善自己。

  美国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

  在美国,家长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鼓励孩子做各种尝试,在尝试中学习和练习,并培养能力、兴趣以及树立自信心。另外,在和孩子的交流上,美国人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他们会对孩子用诸如“我觉得……会好些”和“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此类的话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只是听父母的。

  逆向关怀

  此提法最早来自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保护野生鹿的经验,当时鹿群因既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害而穷于奔跑,因而迅速繁殖,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也与日俱增。后来引入恶狼,许多病弱的鹿被捕杀了,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体质也日益健壮。后来,人们把这种动物“保护”方式称为“逆向关怀”。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