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欺负了,你是怎么做的呢?是去幼儿园找老师理论呢?还是自己悄悄忍气吞声呢?或者是带着孩子去和同伴一起握握手,让两个小家伙沟通一下呢?感谢孩子受到的欺负吧!那样是孩子最好获取社交经验的过程。让孩子现在委屈些,小的委屈能让孩子认识到社交的作用。
不要剥夺孩子在“被欺负”中获得社交经验的机会。因为儿童的一切经验都是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的。而孩子间的各种“纠纷”,是人类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一个必然阶段。孩子在与同伴的冲突和敌意中,可以习得一些有效的交往技能。家长直接参与孩子们的纠纷,不仅小题大做,而且除了会影响成人间的关系以外,也不利于孩子自身经验的获得。久而久之,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就会变得脆弱,遇事要么一味逃避,要么反应过度。
孩子“被欺负”了,来向家长求助时,家长此时最应该做的是给予他适当的回应与安抚,比如抱抱他,拍拍他,向他传达的信息应该是“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是支持你的”,家长这样的情感支持,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而之后家长的作用,不应该是“像母鸡挡在小鸡前面,给孩子撑腰”,甚至以指责对方孩子等方式直接干预孩子们的冲突。只要不是严重侵犯,或者不至于发生身体伤害,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家长可以先听孩子说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帮他分析原因,帮助他了解别人的出发点。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共识:幼儿极少存在品行问题,他们的“攻击”大多是无意的。他不知道怎么说,只好用肢体语言,且不懂得用适当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他的真正意图。“冲突”事件,是教会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好机会。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三四岁左右的幼儿一般都是“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比如乐乐在一心想要进入小房子的时候,不会想到里面别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想法。孩子在与同伴的冲突和敌意中,可以克服自我中心。
在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的同时,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孩子识别别人的“攻击”,让他学会分辨出真正会对他造成伤害的情形和行为,平时辅助一些故事和卡通片,教会他基本的自我保护技巧,比如及时向老师和父母反映,比如要有意识保护眼睛等重要部位。
家长教孩子回击,这实在是“下策”。因为小朋友所有的经验都是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的,家长教他不会有什么大用处,而且会让小朋友有精神压力。家长眼中所谓的“欺负”或者“被欺负”,跟孩子的真实想法是有差异的。家长的干涉,会强调他“被欺负”的印象,让“欺负和被欺负”这种负面关系在他心目中被加强,会给孩子一种不好的暗示:他是弱者,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卑感。这样时间长了很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副作用,觉得打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幼儿网小编教你当孩子受到欺负是该如何做:
第一、家长要善于倾听,让孩子把自己的委屈说出来,这是一种渲泄方式,孩子说出来以后,他自己的委屈感觉会明显减弱,同时也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关心他的,是爱他的。听完以后,家长不要急于表态,认同或否定孩子的观点。
第二、如果孩子受了欺负或委屈,家长应该保持冷静,以一种平常心态去面对,人的一生不可能顺顺利利,总要遇到很多坎坷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受点委屈或欺负更是常有的事,家长切不可大惊小怪,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出息,更有甚者,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和欺负,在早期教育家里还要挨受家长的冷嘲热讽或拳打脚踢,家长先保证自己胸怀宽广。
第三、家长要分析情况,查明原因,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分析原因:
1、少年儿童思想单纯,处理问题简单,同伴之间会因一些很小的事情产生小磨擦、小口角、小别扭。家长大可不必担心,更无需介入此类小矛盾,因为孩子很可能在你去之前,已经和伙伴又玩起来了。
2、由于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教育上存在的缺陷,造成孩子比较任性、固执,很多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不知去谦让别人,表现出强烈的自私心理,所以孩子们不愿吃亏,一旦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心理很容易产生委屈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千万不要迁就孩子的这种心理,否则只会纵容孩子更加任性、固执、自私,这样会对他以后走进社会极为不利。家长应耐心开导孩子,教育孩子遇事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应该多替别人想想,同时在引导的同时,逐渐让孩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遇见类似的事情,自己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