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孩子往往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的心理,但是在他们的心理又没有危险的信号,因此如果父母们看护不周到的话就很容易使孩子出现意外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呢?
教导孩子避免危险的方法不是不让她做,而是告诉她每种事情都有比较安全的做法,遵循一定之规,伤害就不会发生。如果孩子预先知道如何面对各种情景,自身防范的意识就慢慢成长了。
我的女儿2岁,我的教育方式是什么都可以让女儿自己玩,但是面对女儿有危险性的行为的时候,我开始还可以说服教育,如果她再犯就会用打手心的方法,而且一直会打到女儿不敢再干。这样的方式对吗?会给女儿的心灵造成伤害吗?
用伤害的方式来教导孩子不被伤害,并不能让孩子正确地回避危险,反倒是一种鼓励。2岁的孩子处在对世界旺盛的探索期,充满着新奇感与兴奋。打是一种深刻的心理体验,与那危险的活动会形成一种连锁反应,结果想去试试的欲望不是被减弱,而是增强。这就是为什么母亲经常会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看看,让你不去做,非要去做,现在活该了吧。”本意是为了保护她,结果伤害她的是你,这就是教育的悖论。
比较好的做法是防患于未然,在孩子小的时候,她没有危险意识,你最好不让她接触危险的地方,如池塘、石崖、马路、电线插头、火、开水瓶等。2岁的孩子对大人语言的理解是不充分的,你吓她甚至打她会把她搞糊涂,要么她产生一种恐惧,胆子真的被吓小了,有一天你哭都来不及。要么,你不让她干,她越干,让你后悔晚矣。在孩子3岁的时候,家长最好陪孩子去冒一些小险,帮助她理解危险是什么,尤其要演示给她遇到危险该怎么办。小小的试验是可行的,如走路的时候故意把她挤倒,然后告诉她在幼儿园孩子多的时候,会发生这样的推搡,教她在下楼梯、过窄道时如何避免拥挤。
让孩子犯一些小错误可以预防她犯大错误。
打孩子不好,一直打到孩子不敢再干就极端地不好。教导孩子避免危险的方法不是不让她做,而是告诉她每种事情都有比较安全的做法,遵循一定之规,伤害就不会发生。如果孩子预先知道如何面对各种情景,自身防范的意识就慢慢成长了。
被家长打的创伤
教育孩子并没有公认的一定之规,这要看家庭传承的文化与习惯,当下的社会风气,父母自身的修养,孩子的个性与家庭亲密度等等。从统计学来看,在父母文化不高、经济状况不良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挨打要多一些,因为父母的嘴不太善于说理,手就自动来帮忙。父母文化高、经济状况好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挨打要少一些,被管束和教育的程度却要高得多。他们父母的智商一般都比较高,能想出很多有效的办法来制服淘气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打其实提示一种关系的亲密性,中国历来有“打是爱”之说。亲情融洽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反而随意一些,有时也会有敲敲打打或批评得过火,孩子不会计较,也明白父母的用心。亲情不融洽的家庭,敲打孩子或批评过火可能引发逆反,得不偿失。严重时,甚至产生家庭内的敌意,父母与子女形同陌路。能不能打孩子,要看你和孩子关系铁不铁,常识中“亲妈打得,后娘打不得”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的临床咨询中,的确有不少的成人把一生的不快、不幸福归结于父母的粗暴态度,使他从小就没有尊严与自信心,这样的事要两说。许多人成年后不愿意接受现实,以为如果小时候父母不如何如何,自己现在就会怎样。其实,这是一种对责任的逃避。持这种想法的人,甘愿扮演一个社会的弱者,沉浸在对过去事物的抱怨中,以“我无能为力”来放弃他该有的努力。另一种情况就是家庭暴力,父母有性格的问题,或酗酒,或婚姻危机,或社会失意,拿孩子当出气筒。这种打一般比较凶,有皮肤的损伤,严重时可能还会有躯体器官的损伤。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身心都会遗留很大的创伤,使孩子的灵魂扭曲,成年后两极分化,要不怯弱胆小,要不就胡作非为。西方社会非常重视父母对孩子的虐待行为,其中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体罚、忽视),精神虐待(骂、指责、冷漠)。专门有个儿童权益保障委员会来督促父母行使好监护权,如有证实的虐待行为,可能会取消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资格。
中国古代主张对孩子要严教,“黄荆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家严出孝子”这类至理名言仍旧活跃在国人的潜意识中。当然,从人性的角度,打孩子毕竟是非人性的。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的独立与自由的决策能力,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再重视你是否是好人,是否是温良恭俭让的人,而是看你是否有能力,是否有竞争力和创造力。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变成好人,变成听话的人,甚至是愿意好好学习的人,但不能打出有创造力的人。过度的打骂反会损伤他成长的动力,挫败他的信心并淹没他天赋的创造力。
绝对地不打骂孩子是不是就对呢?其实不然,对孩子冷漠与忽视比打骂还要伤人。在我们的临床中,有两种疾病与童年遭受父母冷落忽视,甚至遗弃有关。一是边缘性人格,这样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感,不安全感,缺乏自我边界,内心非常苦痛。另一类是创伤后适应障碍(PTSD),童年长期处在被忽视与否定的环境中,人格退缩,依赖,常有分离样情感色彩与躯体障碍。所以,能不能打孩子,该不该打孩子,不能很简单地用YES或NO来回答,我们需要引入新的观察系统。那就是要看打这个行为对解决某个问题是否有效,有效则“响鼓不用重锤”,孩子后来会感激你。没效势必“矫枉过正”,打会打出更大的麻烦。
有些孩子是不能挨打的:
1.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好,越打越疏远,越打越逆反,这种无效行为宁可不做。
2.孩子已经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委屈,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有限,雪上加霜的事千万别干。
3.过于内向的孩子,这种孩子天性敏感,处理应激能力有限,什么事都掖在心里,外表看不出来,打会加重孩子的压抑。
4.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如爱好、社交、友情,尊重孩子的权利,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
5.青春期前后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需要更强的自尊心,她们长成后遇到的社会压力会比男孩子大。女孩被打容易形成一种受虐倾向,以为打是一种被爱和被关怀,结果会无意识地鼓励丈夫的暴力。
6.打后还要让孩子自我检讨的事不要做,孩子被打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一般都很窝火,可以让孩子表达他的不满,让他有个心理的缓冲。这个时候强迫他认错,等于逼迫他撒谎做假,加重他的心理创伤。早期教育
当然,最后要提醒的是,打不要真打,打只是一种策略,对孩子起到威慑的作用也就够了。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教育小孩子,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误,打孩子就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因为采用暴力的方法不仅仅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反而还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理留下难以摸去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