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懂得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这是许多的家长所反应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往往更难,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实例吧,相信看了此篇文章家长们就会明白!
为什么要感同身受?让大脑来回答
家长们承认,只要富于条理地向孩子仔细说明,孩子可以充分理解父母所说的话。可见,如今的孩子不仅聪明,而且理解能力很强。
很多孩子三四岁时,就可以熟练地阅读母语故事书,上小学前就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些神童可以说随处可见,不再稀缺。而如此聪明的孩子一旦陷入某种情绪困境时,如果你试图用理性方式来解决,只能让孩子的反应更加敏感,甚至做出与愿望相悖的行为。例如,孩子从学校回来后,气呼呼地说:“那个破学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师凭什么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批评我!”站在父母的立场,家长可能会想,平白无故老师是不可能批评孩子的,即使孩子心里有些委屈,但为了孩子以后的教育,还是有必要维护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的,于是家长只能开导自家的孩子:“要是你真没做错什么,老师怎么可能冲你发火呢?肯定有什么理由吧?”这下可好,孩子气呼呼地嚷嚷道:“哼!妈妈根本就不了解情况,就知道冤枉我!”“你看看,你肯定也是这样跟老师顶嘴的,是不是?难怪老师批评你!”家长如此训斥孩子,也许是出于好意,希望孩子能够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好让孩子能安心读书,顺利度过学校生活。但这种方式无疑是给孩子火上浇油,难怪他会用脚踢书包来发泄。这样一来又不得了了,家长肯定不会放过孩子这种无礼的行为,心想一定要让孩子改掉这个臭毛病不可,于是家长的嗓门就更提高一截。“赶紧给我把书包放回原处。我的耐心是有限的,趁着说好话时最好听着点。听到没有?”家长这么一吼,孩子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其实许多家长都有一个误解,认为自己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孩子是可以听懂的。
正因为有了这种过高的奢望,才会不知疲惫地唠叨个不停。偏偏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能听进家长的话。不妨试着从了解孩子的情绪角度来尝试一下,这样也许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假设孩子从学校回来时,气呼呼地抱怨道:“那个破学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师凭什么当着那么多的同学的面批评我!”(到这里为止,与之前的情形是一模一样的。)父母首先会感到很意外,我的孩子究竟犯了什么错误,惹得老师竟然在大家面前批评他?但心生疑虑的同时,家长也应意识到一种责任感,此时正是引导孩子的好机会,以免孩子在将来又因为同样的事情而受批评。
不过,请家长在充当父母角色之前,先试着去读懂孩子的情绪。“你是说,突然不想去学校了吗?老师竟然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训斥你,真让人泄气,可能换了谁都没兴致再去学校了(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绪,试图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不过,可不可以告诉妈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表现出对此事的关心)?”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一五一十地向你诉说内心的烦恼。“我们今天刚好检查作业,我当然写了。但是班里好多同学都没写,老师很生气,决定惩罚大家。我因为已经写了,就告诉老师我写作业了。结果老师让我站到前面去,还训我说‘你听不懂什么叫集体受罚是不是?老师说话时竟然敢顶嘴。你写作业就了不起了吗?’就这样,让我在大家面前挨训。”孩子似乎还是无法平静下来,依然像小牛犊一样喘着粗气。“唉,这的确是够委屈的。明明写了作业,却还是跟大家一起集体受罚,真是很委屈。你告诉老师自己写了作业,结果却被老师教训一通……不过呢,其实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妈妈很用心地打扫班级卫生,结果因为其他人都偷懒不干,老师就罚我们全体受罚。我只是忍不住说了一句,结果被老师训得更厉害。
所以呀,妈妈能理解你现在为什么不肯去上学了(坦然接受孩子的心情,试着感同身受)。”“哦?妈妈也遇到过和我一样的事情?”孩子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也比刚才平静了许多。显然,孩子感觉到妈妈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正努力地理解自己的心情,正是这种信任,给了孩子一种沟通顺畅且内心安宁的感觉,最终能让孩子的内心恢复平静。“嗯,是的。我觉得很丢人、很委屈,再也不想上学了。”这时妈妈如果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和孩子营造一种共鸣。“妈妈那时候是怎么办的呢?”
此时,孩子开始认真思考遇到这种情形时该怎么解决了,这正是给孩子讲解如何正确“行动”的机会。“后来,我回到家,并不像当时那样生气了。我想,我们班的卫生那么差,而我又是班长,也许老师觉得我作为班长责任重大,所以才会更严厉地要求我。于是,自从那以后,我就更努力地做班里的工作。你猜怎么样?到期末时,老师竟然给了我三好学生奖。”“对对对。我们班也是,每天不写作业就上学的同学可多了,老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才发火吧!结果我中途插上一句,告诉老师就我一个人完成了作业,所以老师才会更生气了。”
一旦孩子的情绪被他人理解并接受,就会逐渐恢复平静,这时他看待事物的洞察力会更出色。建议此时,妈妈不要毛遂自荐充当谋士的角色,不妨试试这样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说说你的想法。”“等明天上学了,我去找老师真诚地道歉。老师正说话时,插嘴打断了老师的话,很对不起。”也许你会不相信,但是这就是孩子给出的完善的解决方案。别忘了,这可是靠他自己思考和摸索出来的。早期教育
由于孩子想通了这件事,不再因为老师批评他而感到委屈,而且妈妈也可以充当自己的好朋友,愿意倾听他的烦恼,那么孩子根本不会泄愤地踢书包或大哭一通,而是独立摸索出应对事态的合理情感和行为。收获的不仅是这些,通过这种沟通,孩子和妈妈的心会贴得更近,彼此的信任感也会加倍增加。作为家长,也会真实地感觉到孩子又成长了一大步,由衷地为他感到欣慰和自豪。
像刚才这种先接受孩子的情绪,再引导他做出正确选择的原理,如果结合大脑结构来说明,可能会更直观易懂。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现在的孩子与父母隔阂的越来越多了,是孩子们难交流了还是父母们不懂得理解孩子呢?希望家长们在看了此篇文章之后能够认真的反思下,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