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的于漪老师至今对五十多年前的一次讲课耿耿于怀。“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不就是形容一个高雅一个通俗吗?我当初就是这么在课堂上讲的,但作为语文教师,这样的解释至少是不够准确的。在《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中,就有对这两个成语出典的正确解释。”于老师说,教师的学历水平不代表教学水平。“我刚上讲台时写‘着’字,自以为很认真地一笔一画地先写‘羊’字头,结果被一位老教师捉了错。这件事让我刻骨铭心,因为,教师在黑板上写错别字,很可能使学生也一生写错字。”于老师说,庸医杀人不用刀,教师的教学出了错,就像庸医一样,是在误人子弟。所以,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永远保持学而不厌的精神。
教师肩膀挑着两头
于老师说,教师给学生的知识应当是琼浆玉液,给学生的启迪是要能醍醐灌顶。“有一次我在教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时,想当然地认为这篇提倡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课文,对主人公的思想品德自然应当拔到相当的高度,但课后立即受到了听课的教研组长的批评,认为我还没摸到语文教学的大门。”正是这句批评话促使了于老师发奋要敲开教学真谛之门。
在当了校长后,于漪曾组织开展了一次跨国界的教育科研项目,在国内还拿了奖,但请国际上的同行一审定,立马反映出了问题。“虽然我们在教育技巧上表现得很强,但师生的亲密关系却比国外要弱;虽然我们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但和国外学生一比,视野明显不开阔。”于老师问一位美国同行:“你们的中学生做哪些暑假作业?”对方回答,整个暑假不做一道题目,只要求读40本书。
爱孩子不应掺杂质
一辈子对孩子苦口婆心、和蔼可亲的于老师也骂过学生。“记得班上曾有个绰号叫‘十三点’的男生,几乎每周都要闯祸。有一次,这孩子又犯错了,我怒不可遏地脱口而出:‘你又不是十三点!’虽然我骂他骂得很有‘艺术’,用的也是反诘句式,但没想到有好几位同学在周记里对我提出了批评。有位同学写到:‘我们都听得出,你是在骂那个学生,你还像不像个教师?还配不配做教师?’”于老师说,这是一件令她终身遗憾的事,一时的因黔驴技穷而辱骂学生,真的有损教师身份。如果孩子一教就懂,一说就听,还要老师干什么?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没有杂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