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习惯的奴隶,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用。在教学中,习惯靠影响,靠培养。"(于永正语)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小学阶段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善于大胆想象和幻想,所以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的重要时期。在阅读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
一、 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实践证明,儿童的心理安全与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为此,教师可以这样去做,首先支持他们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去理解事物,能容忍他们对于权威和专家的怀疑,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因势利导进行特殊教育。
其次,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使他们能"留有余地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一点上,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是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二是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活动;三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四是鼓励首创性。例如我在教完《赤壁之战》后,设置一个悬念:"赤壁之战之后,孙权论功行赏,你们说谁的功劳最大?"学生立刻说黄盖的功劳最大。我不争于寻求答案,让学生拿出功劳簿,写下黄盖的功劳,这里给予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讨论;经过交流,有少数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说说周瑜的功劳最大。我就让这部分学生也在功劳簿上写下周瑜的功劳,后半节课的时间就针对这个问题,让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查找资料、记录、讨论、思辩,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后一致认为周瑜的功劳最大。事实证明,只有给予充分的学习时间,才能实现最佳的学习效益。
二、着重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从这几个方面对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教学中注重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 段。因为人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课堂上,我注重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散性提问,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我采取了这样的提问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那么怎样?"这类问题的重点是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六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十自然段最后一句:"我不知道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质疑:"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究竟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展开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像这样的例子在小学语文中不胜枚举。
2、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元思维
小学生年龄小,受自身生活经历的限制,不能完全理解教材中所隐瞒含的思维方式与多元的价值观。教师要为学生开拓广远的想像空间,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种种涵义,教师不能设下陷阱,让学生的思路往预定的答案中套,更不能对不同答案的学生加以压制。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讲道:"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这时,我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能救邱少云吗?"这是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都显得很有办法的样子。A生说:"天下雨了!"B生说:"用水去浇。"C生说:"挖一个地道通过去。"稍事思考, D生说:"这时部队提前发起进攻。"E生说:"后面的炮兵在大炮里装沙石,向邱少云打过去,可以灭火。"……我对学生的想法不立刻就一棍子打死,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自己,引导他们讨论这些办法是否行得通。经过讨论学生自己一一否定了这些做法--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救邱少云。由此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3、 注意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敢于质疑问难,这样可以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我在实践中是这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①自疑。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自己设计问题,最好能自问自答。②激疑。当学生无疑时,设法激起学生的疑问。例如学了《赠汪伦》一诗,学生看似都懂了,我就要求学生针对诗中第一句提出疑问,并在"将欲"和"忽闻"上圈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恍然大悟,立刻提出:"汪伦为什么要在李白刚要出发时来送行,而不是早早地来送行呢?"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推想,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潜移默化地注入创新思维的种子。③辩疑。发动学生围绕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进而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疑释难。
4、 开发创造教学模式,激发求异创新的精神
求异创新精神是学生发展的最高境界。要让学生相信与众不同是好的。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问,大胆求异,实施创造教学模式,形成创造性教学风格。强化质疑能力的训练的创造教学模式有许多,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头脑风暴法"。即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对提出的各种方案暂不作任何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自由思考,标新立异,语出惊人;鼓励学生锦上添花,改进或联合他人的想法,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就像暴风雨一样给头脑以猛烈的冲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凡卡》一文,大家都知道凡卡的爷爷收不到这封信,凡卡的命运是不会改变的。我打破定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爷爷收到了信,凡卡的命运会改变吗?大部分同学认为凡卡的命运会改变,只有少数同学认为凡卡的命运不会改变。我就让学生通过读书,自已给凡卡设计命运,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一场辨论赛。正方认为凡卡的命运会改变的,理由是凡卡回到乡下会干活,如擦皮鞋、放羊;凡卡自己可以养活自己,比如去山林打猎、去河里钓鱼,等爷爷老了干不动活了他甚至可以做爷爷的接班人;凡卡与其在城里挨打挨饿活受罪,不如回到爷爷那里,即使同样挨饿,至少不用被挨打……反方同学认为凡卡的命运不会改变。因为爷爷年老体衰,又没有钱买车票,只能步行到城里,再加上天气寒冷,他这把老骨头一定会撑不住的;就是去了,凡卡的老板也不会让他带走凡卡的,还会把爷爷也痛打一顿;当时沙皇统治的俄罗斯社会到处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个鞋店小老板就手段如此残酷,乡下的大老爷就更不用说了,凡卡回到乡下也不会比城里好;爷爷只有一个人的粮食,他自己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要是分给两个人吃,两个人都要饿死;爷爷带了凡卡回来,很可能被狠心的老板嫌弃而下岗……最后,通过双方激烈争辩,终于认识到凡卡在城里是死路一条,回到乡下也是死路一条--沙皇统治的俄罗斯社会根本就没有穷人的活路。通过开这样的辩论会,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
三、 树立多元的创造观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多元的创造观,创造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既不能以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其创造,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二十一世纪输送合格的人才。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习惯,教师首先要做一名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教师。只有自己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也只有在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活动中,教师才能切实体验和理解学生的创造性,并发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合适方法;通过策略学习和言传身教,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创造性品质,养成创新求异的思维习惯,在一个人的早期就为他的终生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