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2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本报前天报道了我市首次以师德高尚为指标评出100位师德楷模的消息,使“怎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这个话题引起广大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强烈关注。
学生:好老师不会高高在上
知识渊博、亲切和蔼、幽默诙谐、公平公正、言而有信、上课不拖堂、尊重学生、真诚耐心、懂得新事物、爱学生、有气质……这是记者昨天在本市一个中学生论坛内发帖征集到的“好老师”标准,其中,赞成好老师首要标准是知识渊博、亲切和蔼、幽默诙谐的学生最多。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好老师的标准有所不同。如小学三年级男生小诚觉得,好老师应该笑起来很亲切,上课好听。初二学生小王则认为,好老师要负责任、有耐心,即使批评也能态度和蔼,让学生自觉去改正。“好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大四学生张舒瑶说,好老师要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不难看出,随着时代变化,学生们心目中的“好老师”不仅仅是教学的权威,而是能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的人。采访中,许多已经工作的年轻人还表示,学生时代虽然结束了,但好老师潜移默化的作用至今影响着他们。
家长:老师人品比教学重要
在教育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年代,那些特别严厉、作业特别多的老师曾是学生家长公认的好老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得到认同,家长判断“好老师”的标准也悄然发生变化。
“看孩子每天放学回来都乐颠颠的,说这个老师好棒、那个老师很幽默,我就知道他碰上了好老师。”自己也是教师的程女士说,她儿子9月刚上初一,这段时间的观察让她对儿子今后三年的学习生活放下心来,因为“孩子首先要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接着才是学习成绩,所以老师的品质好不好很重要,教学水平反而在其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持这种观点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作为培养人的专门工作者,教师的人格、品行确实对学生有着巨大的熏染性。“老师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比家长还多,老师的人品好,对孩子就有好的影响。”私营企业主姚女士告诉记者,她上中学的女儿健康活泼、综合能力强,就得益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遇上了好老师。
除了人格操行,家长还有许多衡量“好老师”的具体标准。任职于机关的张先生说,好老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家长负责、对工作敬业。市民尤先生觉得,好老师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孩子充满自信。”还有不少家长认为,洁身自好是教师的应有品德,当前社会,能为学生尽心而不收取红包的老师就是好老师。
教师:“好老师”越来越难做
教师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标准与自身责任呢?“‘好老师’首先要真正去了解孩子的需要,让孩子们学得好、快乐地学。”温州实验小学科学教师陈耀是位公认的“好老师”。他告诉记者,除了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渊博的学识、过硬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的教育方式,都是成为一名“好老师”必备的条件。
“做‘好老师’,是我们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温州大学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郑彩莲说,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有了爱,才有真教真学,才能润物无声。她认为,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好老师应该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主动学习、掌握新事物,学会说学生的话,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信的对象。
一边是日益个性张扬的学生,一边是显著提高的家长期待和社会要求,这让不少教师感慨,“现在做‘好老师’越来越难。”温州第七中学校长徐兆丰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能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是好老师。80年代子女教育问题得到普遍重视后,对老师的要求就逐步扩展到教学水平高、上课风趣、对学生公平等层面。近几年来,则对教师的学识、素质、方式方法等有了更高要求。徐兆丰坦言,做公认的“好老师”是绝大多数教师的目标,但教师也是普通人,社会对“好老师”的标准不宜完美化,否则反而不利于“好老师”的产生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