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长专区 > 健康成长 >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作者:博学源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01-05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应是指那种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起真正的推动作用的力量,这种力量并不存在于儿童的主观的精神世界内部,而是蕴藏于儿童真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之中。儿童的实际生活过程即是一种社会存在,一种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东西;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真实生活过程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东西;儿童真实的生活过程决定着并推动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把儿童现实的社会生活过程理解为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场。

控制论意义上的动力场,是指一个可变而又相对稳定的综合一体化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组织系统中,某一因素发生变动,会引起其他部分乃至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显示出动力过程。儿童的实际生活过程是一个自动控制的综合一体化组织,它是一个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格式构成的自动调节的反馈环路系统。在这个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的三项格式系统中,由儿童的积极活动所引起的客体变化,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路系统中,由于主体活动结果的返回传导,儿童变革客体的活动方式会逐步适合于客体的特征和变化,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而儿童心理作为机能性的东西,又是随着对活动方式调节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

(二)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儿童心理是在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这是整个心理发展动力说的逻辑上的出发点。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格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从根本上说是运动着的物质性的综合体,儿童心理作为第二性的东西正是派生于这个物质性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作为精神现象的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归根结蒂是主客体之间结构性的矛盾运动的反映。换言之,主客体之间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是儿童心理自己运动、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泉源。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格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反馈信息的存在,这个反馈环路系统实现着自动调节、自动控制的功能。主体活动具有结构性和机能性这两个显著特征,是主客体之间实行自动调节的转换体系。主客体同时构成了活动结构的两极,并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相互作用的因果链,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一种结构性矛盾。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只有在儿童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解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平衡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心理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当我们从整体的系统方法论的反馈原理出发,就会清楚地看到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即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因素。主客体作为活动结构的两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由它们构成的环路系统中,反馈信息流是无法任意截断的。正是反馈环路系统中的信息流滋育着儿童心理的成长。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促进了反馈信息流的正常运行。儿童真实的生活过程是一个有机联系的连续发展的整体,虽然儿童内部的心理活动起源于外部的实践活动,观念上的活动对象派生于现实中的活动对象,但在儿童的真实生活中,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观念上的活动对象与现实中的活动对象,以及主体活动与活动对象,都是难以割裂的整体。因此,我们不能把儿童内部的心理活动人为地从他的整个生活实践中剥离出来,然后去他的内心世界或大脑皮层之内去寻找心理发展的动力。同时,我们也不能把客体等同于环境,客体只是环境的一部分。从哲学的意义上讲,客观环境是由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构成的 。主体只有通过活动 ,发挥出现实的本质力量(即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才能使环境中的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转化成主体活动的对象。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控制论动力模型

  我们必须首先构建一个能对儿童心理发展加以解说的控制意义上的动力模型.

动力模型说明:儿童心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带“→”号的反馈环路系统即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场。客体的信息(I)被主体的活动格式或心理结构(T)所整合、 同化(A);在同化作用下,主体根据预期目标输出动作反应(R);引起输出反应的根源是同化,而不是刺激;动作反应要顺应客体的特征,并导致客体的变化;作为主体活动结果的客体变化,在整个反馈环路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通过返回联系转化为反馈信息(FI:Feedback Information),从根本上改造着整个控制论综合体的性质与状态。主体依据反馈信息,用预期目标对自己的真实活动结果进得对照、检验、评价、核准,并据此调整或创建自己的活动格式,以顺应客体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下一个动作反应的再输出。这样循环往复,直至活动结果达到主体的预期目标。在这整个过程中,起自动调节作用的主要是反馈信息流。由于反馈信息流的存在,因此主客体之间能够逐步获得协调平衡,儿童心理也随着活动方式的创新而发展。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平衡化动力机制

  主客体之间的协调过程即是平衡化过程,平衡化包含了同化和顺应两种相反相成的机能。同化是指主体在机能上(而不是在理化方面)把客体整合到自己的活动格式中;顺应是指主体改变自己的活动格式以适应客体的特征和变化。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同化和顺应能够自动地趋向于动态平衡。根据信息控制的原理, 我们可以把动力模型中由(AT)输出的信息称为给定信息,主体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信息称为真实信息,真实信息返回传导即转化为反馈信息。反馈的显著特点就是根据活动的结果来自动调控整个平衡化动态系统的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平衡化的动力机制也就是控制论系统的反馈机制。当给定信息和真实信息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使系统的运行越来越偏离预期目标,越来越脱离稳定状态,即为正反馈;当给定信息和真实信息之间的差异趋于减少,使系统的运行越来越趋近预期目标,向稳定状态发展,即为负反馈。在回路系统中由于正负反馈的协同作用,同化和顺应能逐渐地趋于平衡。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化动力机制,从本质上讲就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环路控制系统中的反馈机制,自动调节的反馈原理能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过程作出充分说明,无需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儿童真正的心理生活是从主客体之间的协调平衡开始的。新生儿能够凭借生物钟的节奏,产生自发的和整体的动作 ,然后通过自动调节而形成一连串分化的 、协调的反射格式,从而揭开了心理生活的序幕。儿童的某个活动格式一旦形成,他就有运用这个格式去控制环境的需要,力求把他所接触到的新东西同化到已有的活动格式中,这好比人的眼睛有对视觉映像的需要一样。控制环境比起求乐避苦来说,是人类活动更基本的动机,也是儿童心理和人格获得发展的最主要的能量泉源。当原有的格式同化不了新的事物,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引起儿童内心的紧张,使他体验到重建主客体之间新平衡的需要。在主客体之间失衡的状态下,儿童会自动地调整旧的活动格式,或创建新的活动格式,以顺应新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力求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平衡化照皮亚杰的说法,总是在追求一种愈来愈佳的平衡。平衡化的过程也是儿童拓展新的生活空间、形成新的生活旨趣的过程。儿童心理正是在平衡化的过程中,通过对活动格式的不断创新而发展的。儿童生活的本质具有鲜明的创新性。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