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长专区 > 健康成长 >

放下你的鞭子—谈惩罚教育

作者:博学源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01-05

  抗日战争时期,陈波儿、崔嵬、张瑞芳等进步文艺工作者曾编演过一部街头剧叫《放下你的鞭子》,说的是一位父亲动辄用鞭子惩罚演不好戏的女儿的故事。我重拾这个题目不是要给大家讲这个故事,而是要借用这个题目表达我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一种态度,那就是我不赞成教育者像《鞭》剧中的父亲一样,对被教育者使用肉体或精神上的任何形式的“暴力惩罚”。

  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当孩子犯了错误,教育者对其课以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所谓没有规矩难成方圆,适度的惩戒一下,可以使受教育者懂得分寸和秩序,懂得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任,并由此学会理性规范自身行为。其警示作用和规范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惩罚”毕竟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教育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不可常用和滥用。北方农村流行一句教育格言,叫做“打皮了,骂滑了”,意思是说,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被教育者打骂,他就会对打骂有了抗性,而对打骂这种极端的教育手段都无所谓的孩子,基本上就无药可救了!因为实在是再找不到比打骂更为严厉的教育手段了!这种抗性的产生,正是常用和滥用“惩罚”的结果。

  “惩罚”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惩罚”也不等同于“暴力”。以下几种“惩罚”方式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努力避免的,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放下鞭子”就是指放弃使用以下几种“惩罚”方式:

  一是无价值惩罚。比如罚写生字100遍,罚站X分钟,登楼,跑圈等等。这样的纯机械性、体力性惩罚除了可以使孩子的手脚暂时感到疲劳、酸痛,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更实际的意义。

  二是精神惩罚。或采取长时间不跟孩子讲话,或动员其他孩子一起孤立犯错误的孩子,或采取羞辱、恐吓等伤害孩子自尊自信的方式方法……这种精神的惩罚有时比棍棒教育更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虽不伤及孩子身体,却伤害孩子的心灵。长此以往容易使被教育者产生孤僻、抑郁、自卑、狭隘、仇恨等诸多心理问题,很容易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产生巨大隔阂,伤害师生之间或亲子之间的正常感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三是粗暴体罚。教育者采取打骂等暴力手段惩罚被教育者,比如,用刀片刮脸,抽嘴巴,打板子,罚跪……这已经不是惩罚,而是伤害,甚至是犯罪了。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道德观察”栏目曾播出一期父亲对孩子动用电刑的节目。面对孩子被电流严重灼伤的双腿和深藏仇恨的双眼,那位父亲还美其名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未免无知和滑稽。最近以来连续发生的因粗暴体罚而引发的刑事案件,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警醒。

  四是只罚不奖,为罚而罚。“惩罚”只是在被动状态下的一种辅助教育手段。而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好。所以应以正面鼓励为主。也就是说,“惩罚”必须与“激励”相结合。不能只罚不奖,为罚而罚。

  如何实施惩罚教育没有一定之规,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不伤害孩子的肉体的和心灵。这是一个前提,也是一条底线。违背了这个原则,所进行的任何“惩罚”都属于“鞭子”的范畴,都应该放弃!

  我们应该在如何实施惩罚教育这一问题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如果不得不罚,那么我们倡导积极的有意义的“惩罚”。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并留有很深的印象,愿意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我们正确使用“惩罚”手段有一些参考的价值:

  在澳大利亚,一个孩子在与同学野炊时生火做饭,因为柴禾湿,他点不着火,很着急,偏偏这时一只笑鸟在他的头顶上怪声怪气地叫,那孩子很生气,就用树枝打伤了它。这就违反了有关保护笑鸟的地方法规,被同学告到了老师那里,老师决定惩罚他,怎么惩罚呢?让他就“笑鸟的习性、笑鸟与人、笑鸟与环境……”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写一篇调查报告,一周内完成。结果,这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跑图书馆、进书店、上网查找资料,走访鸟类学者……终于完成了一篇内容翔实、认识深刻的文章,受到了老师的好评,还得到了一份精美的奖品。从惩罚到奖励,整个过程使我们看到这位老师的用心是何其良苦,他是多么善于为学生创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机会,又是多么懂得教育的规律,使被动的“惩罚”具有了积极的意义。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极具创造性!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