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长专区 > 健康成长 >

人际交往:当代孩子的必修课

作者:博学源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01-05

读者来信:孩子受骗了吗
编辑同志:

……我想说说我家女儿灿灿的事情。

那天灿灿放学回家后,满脸沮丧地问我:“妈妈,我是不是受骗了?”原来,灿灿在地摊上用零花钱买了三条塑料绳编织的小手链,每条7毛钱,小商贩又额外送给她1条。可当她兴奋地向同学炫耀时,有个同学却不屑地告诉她,这种一模一样的小手链她妈妈用1元钱给她买了一大把。

我知道,小商贩的确是在利用孩子的年幼无知而谋取暴利。那么,该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呢?
……
广州 李丽珍


接到这封来信后,我们采访了几位妈妈,想听听她们的意见——

东东妈:小孩子不懂事,在外面很容易吃亏。所以我会把事实告诉孩子,让她知道人心险恶,以后不要轻信别人,买东西时也要懂得讨价还价。让孩子早点了解社会,总比等她长大了以后还上当受骗要强。


旗旗妈:孩子的心智还很不成熟,过早地告诉她社会中不好的现象会给她的心灵蒙上阴影。善意的欺骗可能对孩子更好些。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告诉孩子,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你买的东西肯定比你们同学的质量要好得多,怎么能说是受骗呢?


成成妈:孩子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与人的交往是个自然的过程,很多东西等她长大了自然会知道。我觉得告诉孩子真相和善意欺骗孩子都没必要,可以暂时回避这个问题。告诉孩子,不管花多少钱,只要你喜欢就行,同时叮嘱她以后买东西最好告诉家长,由家长来为她买。


三位家长的观点粗听各有道理,细想却各有缺陷:


东东妈因为怕孩子吃亏,便不顾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加引导地将社会的阴暗面及成人的一套人际交往观教给孩子,其结果要么使孩子胆小畏惧,对人戒心重重;要么过于圆滑世故,成为一个“小大人”,过早地失去了童真。


旗旗妈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或过早成熟,不愿让孩子面对社会的真实。但是,孩子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对孩子善意保护的结果很可能使孩子变得过于单纯,将来难以应对复杂的人际社会而处处受制。
成成妈把孩子对社会和人的认知看作一个自然的过程固然没错,但事情来了是回避不了的,更不能事事由成人包揽,从而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机会。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我们专门请教了有关方面的专家,专家建议灿灿妈这样告诉女儿——
那小贩确实多赚了你的钱,不过他们做小生意也挺不容易的;而且,她赚多了小孩子的钱心里有些过意不去,还主动送了一条链子作补偿,可见,她也不是坏人,还是有良心的。但不管怎么说,与人交往应该以诚实为本,她这次卖贵了东西给你,你知道了,以后就不会再从她那里买了。她暂时可能多赚了些钱,可是从长远来看,她的顾客会越来越少,生意会越做越差,钱也越赚越少。你说对吗?
专家就是专家。这个回答既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告诉孩子小贩多赚了钱这个事实,又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作具体分析,一方面让孩子用宽容、理解的心态去看待人,努力发掘人身上善良的一面,避免孩子因吃亏而产生对人憎恨的心理;另一方面又让孩子了解小贩的行为最终会导致对她自己不利的结果,以避免孩子去仿效小贩的行为。短短几句话中,理解、宽容、诚信等等孩子将来走入社会、进行成功人际交往所必需的基本品质尽含其中。这种在小事中见真章的随机教育很值得家长朋友借鉴。
不过,灿灿的问题虽然解决了,我们的担心却加重了。从灿灿的身上我们联想到了一系列的问题:灿灿的问题说大了其实就是儿童社交和儿童社会化的问题。社会是复杂的,有阳光,也有阴霾。怎样让年幼的孩子了解社会、理解社会,以健康的心态与人交往呢?面对复杂的甚至不乏阴暗面的成人世界,我们该怎样带领孩子去看、去听、去判断呢?怎样才能赋予孩子恰当的社交理念和社交技能,好让他们能够正确、安全地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呢?
当然,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最关键的一点:遭遇成年人也好,面对同龄人也罢,我们的孩子正在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他们的社交?他们的社交状况有没有问题?
《孩子》的5位驻广州和外地记者同时接到了这个采访任务,下面是他们发回来的并不让人乐观的采访报告——
记者直击:
五座城市,追踪孩子的社交隐痛
时间:2002年10月12日/地点:长春市红旗街某小学门前
执行:赵广欣 吉林某报记者/人物:张女士34岁 儿子9岁
事件:张女士是我同事,在学校门前碰到她时,她正在训斥儿子:“买本书都要我陪着,长大了看你怎么办?”儿子红着脸,一个劲儿地央告着:“陪我去嘛,陪我去嘛!”看到我,同事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孩子,买东西非要我陪着去!”说着转头对儿子说:“叫叔叔。”儿子躲到她身后,低声叫了声“叔叔”,声音小得我几乎听不到,我热烈地回应了一句,他反而躲得更深了……
问题:孩子在与大人交往中表现出不必要的害怕、害羞或不自信。
时间:2002年10月13日/地点:北京市小北屯镇某酒楼
执行:于淼 某电视台记者/人物:李先生32岁 儿子7岁
事件:李先生把我介绍给他儿子时,小家伙大大方方地说了声“阿姨好”,然后规规矩矩地和我聊了几句。我觉得这孩子挺好,有教养。开始吃饭时,情况变了,他好像和我熟了,开始向我扔炸花生米,用油污的手摸我的裙子。李先生说了他两句,他反而更来劲了!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不吭声了,我以为他累了,回头一看:天啊,他竟然在翻我的坤包!
问题:孩子不了解交往的界线,在与人交往中不知分寸,不懂基本的礼仪和规则。
时间:2002年10月12日/地点:广州市海珠区某小区
执行:小初 本刊记者/人物:刘女士36岁 女儿5岁
事件:妈妈坐在小区空地的塑胶椅上,女儿蹲在地上玩四驱车。当记者向刘女士表明身份和采访意图时,她先是查看了记者的证件,然后倒开了苦水:“这孩子就是不理人,和家里人还好,见到外人总不出声。”说着,她叫女孩过来。女孩干脆地应一声,走过来,但当刘女士向她介绍我时,她的眼睛却一直不看我,只盯着四驱车,也不说话。她妈妈说完了,她也就追着四驱车跑远了。
我想从刘女士这里探求到孩子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刘女士说了半个多小时,但我记住的却只有这样一句话:“现在社会上坏人太多了,走到哪儿家里人都跟着,这样还怕出事呢……”
问题:孩子略有拒绝社交的倾向,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理会他人感受。
时间:2002年10月16日/地点:武汉市武昌某小区幼儿园活动场地
执行:岳琳 自由撰稿人/人物: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们
事件:幼儿园活动场地边,一个小男孩蹲在地上漫不经心地玩着塑料拼图,眼睛却一直在看着场地里面。场地里,一大群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欢呼声不绝于耳。
我在这个幼儿园工作的朋友告诉过我,这孩子哪样都好,就是过于任性,做游戏时总是不合群,不按游戏规则来,所以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他玩。我试图和他聊天:“干嘛不和他们一起玩呢?”小男孩警觉地看看我,装出了一脸的不在乎:“他们不会玩!”“难道,他们都没你聪明吗?”小男孩更加警惕了,盯着我看了半天:“就是!就是!你护着他们!”他竟然愤怒了,一脚把那个拼好的拼图踢散开来,走了开去……
问题:孩子在参与社会化活动中不遵守游戏规则,造成交往障碍。
时间:2002年10月14日/地点:上海浦东某小学门前
执行:刘 连 自由撰稿人/人物:几个小学生
事件:在那家小学门前,中午放学时,几个小男孩从校门蜂拥而出,开始时我以为中间的男孩是位“大哥”级人物,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因为其他孩子总是不时拍拍他后脑勺,或者踢他一脚,他脸上也没有“大哥”神采飞扬式的霸气,而是一种“汉奸”式的小心翼翼的微笑,偶然间我发现,他不易为人察觉地皱了下眉。
“瘪三,早上叫你怎么不答,找打!”“小赤佬,明天考试,给我看卷子!” ……
骂骂咧咧的他们拥着他进了食杂店,远远看去,他们每人选了一样食物或饮料,只有那个男孩什么都没要,最终却是他付的钱……
问题:孩子为了进入某一“社交圈”,或由于不善于人际交往,往往忍辱负重,变成“丧权”外交,使其“社交生活”一直处于劣势走向。
就是在我们的身边,以上几个个案也都是不难发现的。这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请看《孩子》观点—— 《孩子》观点:要庇护,不要蒙蔽
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逐步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可能钢琴水平练到了8级,绘画能力让大人自叹不如,数学成绩足以参加奥数竞赛,但社会交往能力却一塌糊涂,又或者已经走上歧途。
责任在谁?当然是家长。
冷漠,自闭,任性,懦弱……这些都不是天生的。还记得我们的孩子曾经多么可爱吗?婴儿期的时候,他们的目光就会追随着爸爸妈妈的身影而移动;大一点了,他们会抱着玩具或者宠物自言自语、宠爱有加;3岁开始,他们需要真正的伙伴了,也开始了自己尚嫌稚嫩的社交生活。他们在一起交谈,一起游戏,有时也会和同伴争吵,但很快就会重归于好,并且从中学会了别人能够忍受的极限到底在哪里;有时也会跟大人违拗,但这种违拗不过是“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和“自卫(SELF-PROTECTION)”的“有趣的综合”;4岁以后,他们逐步学会从顺从中得到满足,然后变得很合作;他们有时还难免自私自利,尤其是4-6岁期间,但随着交往的增多,他会发现自私对自己有害,会使得自己在小圈子里被排斥,从而慢慢慷慨起来……
他们就是通过这种人生最初的模拟性社交,练习着合作、竞争、同情、忍让和爱。
但是这种本来进展得好好的社会化练习的进程,却遭遇到了父母的拦截!而且,是以爱的名义— 不要随便和外人说话;不要到处乱跑,放了学马上回家;没事在家里呆着好了,爸爸妈妈陪你玩,再不就看看电视吧……家长们这样对孩子说。
社会太复杂了,孩子那么单纯,我可不能让他透明的心灵染上世俗的灰尘……家长们这样想。
动机没有错,是为了孩子好。但结果呢?你以为孩子还小,但其实他们已经要面对自己的小圈子了,因为缺乏锻炼,他们在里面走得踉踉跄跄;有一天真的走向社会了,你指望脱离了你爱的庇护的孩子能够走多远?走多快?这时候,恐怕孩子就不再认为你给予的是庇护了,他会说那是蒙蔽。
儿童的眼睛是最清澈的,我们也赞美这种清澈。但我们同时也想提醒你一个常识:如果这双眼睛从未接触过强烈的日照,那么猛然从室内走到户外,请小心灼伤!
社交素质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成绩,有时难以一眼看出优劣。所以可能有的家长就会说:没那么严重吧?我看我们家的情况就挺好。

真的好,我们恭喜你;但如果不是那么确定,建议你还是先做一做下面的小测试吧—— 量表测试:
你给孩子的社交教育值几分
请父母对照自身情况回答下列问题。回答的程度为“很不符合”,“不大符合”、“比较符合”、“大部分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记为 1、2、3、4、5分。算出总分后除以10。成绩越接近5,说明你在孩子人际交往教育方面的情况越让人满意;越接近1分,则越不理想。

1.相信世界上好人是多数的。
2.鼓励孩子与人(包括陌生人)交往。
3.当孩子之间有矛盾时,能够以孩子为主,而不是自己出面解决问题。
4.注意对孩子在处理与人的关系的方法方面进行指导。
5.自己的孩子没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6.意识到不把自己关于人的消极看法传授给孩子。
7.孩子能够很好地与其他人谈论自己的感受。
8.孩子与人交往有分寸。
9.孩子有许多朋友。
10.孩子懂得体谅他人。
你的得分情况如何呢?如果不太理想,就听听专家的建议吧!


专家建议:
社交教育五要五不要

一要培养孩子通情的能力
通情,即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推己及人。如小华和小明做游戏,小华总也玩不好,小明就说他笨。这时家长应该对小明说:“如果别人说你笨,你高兴吗?”“如果你不喜欢被别人讲,为什么要去讲别人?要让别人不高兴呢?”经常用这种方式训练孩子,容易培养其理解、关怀他人的性格品质。


二要教孩子学会说“不”
不会拒绝的人,会感到人际交往是一种负担。因此,家长应该教孩子学会在什么场合可以说“不”,而不是一味地顺从别人。

三要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别低估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之间的冲突,最好让他们自己解决,他们会从中学会协调和忍让。成人只需在恰当时机从旁给予指导。

四要给孩子留下一份优良记录
为孩子准备一个小本子,用来记录她的表现,如“玲玲是个懂得照顾人的孩子,因为她今天为小文妹妹穿袜子”;“玲玲弄坏了幼儿园小朋友的玩具,主动说‘对不起’。”等等。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孩子读一读她的优良记录,并表扬她的良好行为。这种不断的鼓励,会有效地强化孩子的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五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点
自信是进行成功人际交往的前提,一个没有本事的孩子自然就没有吸引别人与他交往的磁场。经常帮助孩子,尤其是胆小怯懦的孩子找找他身上的优点,会帮孩子成功走入社交圈。

一不要封闭孩子的生活
因担心孩子年幼受伤害、受误导而将孩子圈养在家。这种教育方式极易导致孩子社交性退缩,具体表现为孩子不愿结交朋友,不愿上幼儿园,不愿上学等,可能直接影响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引发孤独症等精神性疾患。

二不要把自己对人性的消极看法,无保留地传达给孩子
有些家长在人际关系方面可能有挫折或教训,因担心孩子会重蹈覆辙,便简单地以此来教育孩子。这样做会造成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安全感,主要表现为不信任他人,总担心自己受欺骗、被利用。这类孩子长大成人后,极易导致性格甚至人格方面的偏差。

三不要回避孩子遇到的问题
孩子只要走出家门,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问题。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搪塞孩子只会令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态势。

四不要让孩子过分依赖
婴儿期、童年期的依赖是社交的土壤,但正式人际交往中的过分依赖则不可提倡,它表现为一个人总想从某个依赖对象身上获得支持与保护,把正常的人际交往变成一种心理包袱。因此,家长应注意从小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心理空间,让孩子意识到,有些问题即使是父母也是没有办法帮助解决的,只能靠自己。

五不要怕孩子吃亏
孩子在接触社会、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吃点亏是难免的,吃亏是让孩子有一个学习、思考、体验和成长的机会。家长切不可对孩子过度保护,凡事替孩子出头。

怎么样?以上意见对你是否有些帮助或启示?如果你觉得这些意见过于笼统,我们最后还为你和你的孩子准备了一堂权威而实用的训练课。该课程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及中国心理学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会昌教授及其学生提供。

希望这位《儿童社会化》学术杂志的主编、国内首屈一指的儿童心理和儿童社会化专家推荐的课程,能够帮助你的孩子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迈进一大步——

亲子课堂:
幼儿亲社会技能训练

文/陈会昌 秦丽丽 牛 宙(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技能一:读懂别人
训练目的:让孩子学习从他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语言中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并尝试理解他人产生该种情绪的原因。
训练步骤:

1.表情:家长对着孩子做出不同的表情,例如微笑、皱眉、咬牙等,让孩子仔细观察,然后告诉孩子不同表情所代表的心情,并要求孩子跟着做出相应的表情。
2.体态:家长做出不同的身体姿势,如低下头、握紧拳头、双手叉腰等,与孩子讨论一下人的身体姿势所传递的情绪。
3.言辞:教孩子学习对应不同表情和身体姿势的情绪词,如沮丧、生气、幸福、害怕等。

亲子游戏(1):你做我猜
由家长和孩子轮流做出某种动作表情(如用手抱头坐在那儿,什么也不说),并使用情绪词猜测对方的心情。10次为一轮,每次猜中者得一分,得分最高者为优胜。

亲子游戏(2):找原因
由父母进行情境表演,如爸爸弄洒了水,妈妈做出不高兴的表情,然后问孩子,妈妈现在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并让孩子和爸爸一起想办法让妈妈高兴起来。

技能二:表达自己
训练目的:让孩子学会用恰当的语言及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
训练步骤:
1.好好说:
家长做出不同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用不同的语调和音量讲话,让孩子判断哪些是友好的。然后要求孩子用友好的表情和声调对爸爸妈妈说一句话。

2.寻求帮助:
为孩子提供不同的情境(如妈妈要把桌子抬起来),让孩子了解什么时候该寻求帮助(注意强调"好好说”的重要性,让孩子尝试一下不好好说就会碰钉子)。要求孩子在某一具体情境中寻求帮助。

3.插话:
(1) 告诉孩子什么时候插话是合适的(比如说,当你需要帮助,但是你想请他帮助的那个人并没有在看你,这个时候可能就不那么恰当);
(2) 告诉孩子一直等着直到那个人停下来看你;
(3) 或者可以先说“对不起”,在说了这句话之后,就可以问想问的问题、提想提的要求了;
(4) 和孩子讨论一下他们不应该插话的情境和他们应该立即就问的情境。
(5) 为孩子提供多种情境的图画,让孩子把图片放到“不要打断”、“可以打断”和“紧急情况”的大字标题下。

4. 说“谢谢”:
告诉孩子,说“谢谢”是让别人知道你很高兴别人帮了你。要求孩子练习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说谢谢,例如,“你能为我这样做真是太好了"、“你那样说我非常感动。”

5. 表达爱:
(1) 让孩子谈谈爸爸或妈妈平常都为你做了些什么;
(2) 请孩子选择如下表达爱的行为:
A 说出来:说一说孩子应该和可能对父母说的话;
B 拥抱:自然、得体、由衷、认真;
C 做点什么: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了表达爱可以做的事(如送一束花给妈妈)。
技能三:与人合作
训练目的:教会孩子以恰当的方式加入到集体中,并能愉快地与人合作。
训练步骤:
1.加入:家长在进行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如玩赛车)。当孩子想加入时,告诉孩子应该先旁观正在进行的活动,并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加入(如活动休息时),要求孩子“好好说”(如“游戏真有趣,能让我也玩玩吗?”)。
2.订一个分享计划:和孩子讨论制订出一个分享计划(玩游戏的先后顺序、时间等),并询问孩子是否同意这个计划,然后将计划写下来以示郑重。
3.按顺序来:当家长在进行游戏时,要求孩子在一旁静静地等,或做其他事情,孩子做到后给予表扬、奖励。
4.提供帮助:妈妈在游戏中遇到了困难,让孩子想想她是否需要别人帮助,讨论一下当某人需要帮助时应该怎么说,如说“要我帮忙吗?”或“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
5.面对失败:当孩子输掉游戏时,告诉他每个人都能在游戏中获胜的荒谬性,让他明白没有赢的时候感到失望是很正常的,教孩子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赢",并鼓励孩子用一种充满希望的口吻说:“也许下一次我会赢。”
6.放松:问问孩子输掉游戏的感受。如果孩子感到生气,教孩子进行放松练习:慢慢深吸一口气,然后再从嘴里呼出气流(连续做三次)。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