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智力水平、成熟的差异以及抚育的职责与要求,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更多地表现出不平等的特点;二者之间常常是指导与被指导、照顾与被照顾、要求与被要求的不平等关系。
由于年龄、智力、身心发展水平相近,孩子与同伴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在交往时更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出更平等的关系。
同伴交往可以锻炼孩子自主、独立的能力,与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都是父母所不能替代的。
父母教给孩子的交往经验和行为指导,孩子要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来实践、体会和调整,并最终掌握它。
与同伴交往是孩子发展的基本需要。
与同伴交往是孩子的天性。“爱扎堆”是孩子对与同伴交往需要的典型表现。
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可能造成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适应不良。
没有正常的同伴交往,不能和他人建立友情,孩子会产生孤独的感受和孤僻的行为,久而久之,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
缺乏同伴交往的锻炼,在父母的“保护伞”下长大的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同伴交往在孩子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促进作用。
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习得的交往技能,获得的社交地位等等都为其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了基础。
与同伴的交往直接影响孩子情绪、情感和个性的发展。乐于并善于和同伴交往的孩子,其情绪、情感与个性发展通常较好,反之则容易出现问题与障碍。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锻炼和形成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爱。孩子对自己形成明确的认识并建立合理、积极的自我期望也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实现的。
与同伴交往为孩子提供了独立应对世界、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因此与同伴的交往是孩子锻炼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机。
与同伴交往还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伴交往给孩子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
实践证明,建立积极的同伴交往是改善孩子不良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习惯的最佳矫正方案与策略之一。良好的同伴交往可以预防孩子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