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期望的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一位差几分没能上北大的女孩,选择了自杀,她母亲说,女儿是他们的唯一,北大又是女儿的唯一;外号“三脑袋”的广西女孩,数理化考满分进入清华,之后三次考试名列中下,跳楼自杀,告别“第一”她受不了。卢勤说,家庭教育中过高的期望值扭曲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在重压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走在危险的边缘。
她给出两条忠告:面临选择,要懂得有舍才有得;成长比分数更重要。她说,要从孩子出发,不能好高骛远,万事求全。“最佳的选择不是最有价值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你对孩子的期望值要考虑孩子自身的基础。”她说,瓦伦达是美国著名走钢丝演员,一辈子走下来都很成功,但最后一次却失败了,因为这一次他很在意成败,“眼睛只盯着孩子分数的父母,无意中陷入了‘瓦伦达心态’,患得患失,孩子的分数往往真的不理想。”
二是保护的冲突,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夏令营中一个女孩抱怨鸡蛋怎么这么硬咬不动,她从来没剥过蛋壳!我问孩子鸡蛋哪里来的,居然有人说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她说,“生下男孩怕学坏,生下女孩怕受害”,这种心态使父母对孩子保护过度,而孩子也因此在生活技能技巧上表现拙劣,成为社会的弱者!她忠告: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由演员变成观众,该放手时就放手。“我们总是觉得多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就少辛苦一些,实际上,这无意中剥夺了孩子从失败中求经验的机会,剥夺了孩子证明自己的机会,是害了孩子!”
三是爱的冲突,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一位妈妈向“知心姐姐”倾诉:自己对儿子无微不至,而儿子却对她很冷漠,还居然说“我妈生日关我屁事!”一位下岗女工咬牙给孩子做了盘虾,自己舍不得吃,等孩子快吃完了,忍不住夹了一只,没想到她13岁的女儿说:“别动,这是我的!”卢勤说,不是孩子天生无情,而是父母的“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目无他人、极度自私。
她忠告父母:改变现状的技巧在于:把施爱变受爱,学会在乎孩子的爱。孩子给妈妈买了个戒指,有的妈妈说:“买个假戒指,叫我怎么戴得出去?考一百分比什么都强!”卢勤说,聪明的父母不这样。“徐力弑母震动全国,我访问他,他说两件事他最得意,一是帮邻居孤寡奶奶做过饭,奶奶夸他做得好吃,二是父亲不在家,母亲病了,他去扛了煤气罐。但她母亲说,这种事与考大学无关,徐力从此不再做这些事。徐母没想到,从阻止孩子献爱心那天起,就在孩子心中播下了无情的种子!”
四是交往的冲突,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孩子们对我说:“我希望有个大房间,门小得只有我能进去,省得父母老盯着我。”过多的干涉会恶化双方的关系,最安全的教育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对你无话不谈无事不讲,当有一天孩子不信任父母了,就是危机的开始。“我给在座父母的忠告是,把你对孩子的干涉和唠叨换成忠告,把你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告诉你的孩子,这比什么都强。”
五是评价的冲突,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父母的口头禅是:“你瞧人家考100分,你才考80分,人家当大队长,你才当小队长,我怎么养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知心姐姐”对全国的调查发现,有54.6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老说别的孩子比我强”,而父母“在跟孩子交谈时,最爱说的三句话”分别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我们对孩子的指责太多,而喝彩太少,这严重压抑了孩子的自我荣誉感,不利于他们成长。”
她忠告:为孩子喝彩;在与孩子有冲突时,别跟孩子“较劲”。卢勤说,儿子三四岁时,母亲总对我说:“你儿子就是懂礼貌,客人来了还会给人家倒水呢!”姥姥这么一讲,儿子越来越懂礼貌,一来人就忙乎。“我要说,大胆地为你的孩子喝彩吧!别瞧人家,请相信,你的孩子会创造奇迹!”
刘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