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长专区 > 健康成长 >

家教比遗传更“致命”

作者:博学源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01-05

不良的遗传因子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可能是致命的,但对人格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却较小。

  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发展影响更大,不良的环境因素会接导致儿童产生各种人格障碍和行为问题,而且这种障碍和问题往往具有持续性,有些孩子长大以后仍然会被这些问题困扰。

心理学家已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家长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和行为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归纳为四大类: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后三种都是不良的教养方式,它们多少与儿童各种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关。

  专制型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儿童的不安全感、忧虑、退缩、怀疑、冲动、反抗和敌对倾向;溺爱型教养方式造成儿童情绪不稳、交往困难、任性,依赖性强;忽视型教养方式则使儿童感到压抑、自卑、消极。由此产生攻击性和反社会倾向,行为失控,焦虑和社会退缩、交往障碍等问题行为。另外还有强迫症、多动症、抑郁症临床症状等。

  一、专制型教育悲剧

  小岳是个6岁的男孩子,眼睛亮亮的,身体胖胖的,非常可爱。可在家里,一到学钢琴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总爱东扭西动,浑身不舒服,老师如果批评他,他就干脆来个“乱弹琴”,两只小手在琴键上胡乱地敲打。教他的老师简直头疼,你说小岳不喜欢钢琴吧?也不是,没人管他的时候,他倒能很有心情地在钢琴上演练,而且有声有调,老师都说他有音乐天赋。可为什么在教的时候会如此“逆反”呢?

  了解小岳学钢琴之路就知道这种行为并非偶然。小岳的妈妈是名牌音乐学院毕业的,只因为小时候家庭环境的局限,妈妈在音乐上的天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钢琴的迷恋也只能成为一个爱好了。小岳的妈妈虽然做着与音乐有关的工作——音乐编辑,但却与她成为音乐家的梦想差得太远了。于是妈妈决定要在小岳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岳也确实有音乐天分,一岁的时候就很喜欢听妈妈弹琴,妈妈一弹琴,小岳就能很安静地听,而且流露出“欣赏”的神情。后来小岳会走、会跑了,妈妈发现小岳还有很强的节奏感,能随着音乐敏感地摆动,而且还会摇摇摆摆走到钢琴旁,要求妈妈弹琴,或者自己去“乱弹琴”。

  因为这样,小岳妈妈也更坚定了要为小岳创造一个良好的早期音乐环境,培养小岳成为音乐家的决心。小岳4岁时就开始学钢琴了,从此妈妈变成了严厉的老师,在钢琴的世界中,小岳几乎记不得妈妈的温柔,记忆中只有“责骂”、甚至“痛打”。“我妈妈可凶了,我一弹不好,她就会骂我,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我怕死了,手都抖了,结果更弹不好了……我妈妈规定我10遍必须弹好一个曲子,但后来曲目越来越难了,我又害怕,结果10遍没有弹好,她就发火了,乱砸东西,还打我的手。她骂我笨,手里还常常拿着一把剪刀,说再弹不好就剪我的手指!”渐渐地,小岳对钢琴产生了心理障碍,一看到琴心里就来气,恨不得跑上去踢它几脚,吐几下口水。只要妈妈在场的时候就对钢琴怕得不行,一坐到钢琴前什么都记不得了。

  5岁后,妈妈实在教不下去了,于是给小岳请了个老师,结果情况更糟,没有了严厉妈妈的监督,小岳更是把气全撒在了钢琴上,完全是“乱弹琴“,结果老师也教不下去了。

  经过这样的描述,读者可能都很清楚小岳的问题所在了。小岳之所以“乱弹琴”,实际上是一种情绪宣泄,他将对母亲的不满发泄在钢琴上。

  小岳今天对钢琴的态度,并非小岳天生对音乐的拒绝,而是妈妈的不当教育所造成的。妈妈出于爱的“非爱行为”让小岳迁怒于钢琴,迁怒于音乐。想想看,即使是一个饿汉,如果有人用刀逼着他去吃“满汉全席”,他能高兴吗?能吃得津津有味吗?要想重新唤起小岳对音乐的爱,首先要唤起妈妈对小岳的爱,尤其是爱的行为,要让小岳在音乐中体验到爱与愉悦,逐渐将恐惧、不快这些负面的感觉从学钢琴中消除掉,这样才可能让小岳真正有一个良好的早期环境。

  好在妈妈只是在学琴上表现出专制,其它方面对小岳还是蛮好的。如果妈妈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如此专制,那小岳真的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了。

  二、“自然教育”下的无奈

  小玮,男,小学一年级,乌黑的头发,乌黑的眼睛,智商优秀,可学习却十分吃力。听爸爸妈妈讲,“他一点也不要(学习)!”其实,小玮何止学习上如此,在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一副不太关心,无所谓的样子——

  如果你问他,“这次考试谁第一?”他会说:“不知道!”

  如果你说他:“你怎么比人家差了那么多?”他回答:“那又怎么了?”

  如果你问他:“班上谁画画最好?”他也同样会说:“不知道!”

  如果你说他:“人家怎么画完了,你却还没有开始画?”他同样又是:“那又怎么了?”

  简直把爸爸妈妈气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对什么都好像不感兴趣,也激发不出什么热情,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笔者仔细询问小玮以前的事情,让他的爸爸妈妈回忆小玮过去的“辉煌”,结果爸爸妈妈很难为情地表示:几乎想不起来。而且就他们所言,小玮是小辈中唯一的男孩子,家里人都很宠爱他,他们从不对小玮有过多的要求,在小玮的成长中,父母崇尚“顺其自然”,而且经常对小玮说:“爸爸妈妈也不希望你怎么样,只要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就行了!”

  在幼儿园时,如果老师告诉小玮父母:“你们家小玮上课总是不太听,动作挺慢的!”爸爸妈妈总会说:“可能还小吧,等他大了就会好的,请老师多多原谅!”其实小玮在班里并不算年龄小的孩子。

  在外面,如果遇到一般大的小朋友一起玩,小玮跑不动了,就停下来,爸爸妈妈从来不强求小玮坚持,而是说:“算了算了,回家吧,跑一身汗也没有什么意思!”

  在家里,如果小玮将玩具弄了一地,从来都不是他自己收拾的,爸爸妈妈也不要求,只是想“大了,就好了!”如果有什么需要动脑筋的玩具,小玮一时不会玩,就会去找爸爸妈妈,而爸爸妈妈也非常“乐于助人”,结果小玮根本不需动动自己的小脑袋瓜了。

  就这样,小玮在爸爸妈妈一次次的谅解与宽容中不断降低着自我要求,而如今,他几乎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了:反正没什么大不了的。小玮的爸爸妈妈也直到今天才发现了“顺其自然”的严重性:

  这样的“顺其自然”实际上是对小玮能力的一种过低期望,这样的低期望给小玮的反馈就是“我不行”,或者至少是“我现在还不行”,结果小玮也一次次原谅了自己,不再努力,不再坚持,学会了等待与无所谓。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