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长专区 > 健康成长 >

家长疑问:我应该拿多少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作者:博学源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01-05

“全陪”父母的家教之道值得借鉴吗?家长到底该拿多少时间来陪伴孩子?……《16岁大学生和他的“全陪”爸妈》一文本月14日见报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和热议。大多数家长表示,倪亦帅父母“在孩子初中三年,几乎没出去玩过一次”的精神令人敬佩,一些具体做法也值得借鉴,但并不该照搬。

读者木犀花致信本报说,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相较之下,倪亦帅父母尽量多陪伴孩子成长的做法值得提倡。她认为,在工作之余陪孩子玩耍、谈心是每一位父母应尽的责任,其中的快乐幸福是金钱所不能换来的。“也许有人会说,‘孩子初中三年,父母几乎没有出去玩过一次’的做法,对大人来说,不是太枯燥了和代价太大了吗?这就要看你的感受了。如果父母把和孩子在一起学习看作是苦役,那自然会觉得痛苦,尤其是孩子的成绩并不好时,更会有挫败感。可如果你感觉和孩子在一起学习是享受,是难得的幸福时光,又怎么会遗憾呢?出去玩也是为了快乐,为了放松,而在家陪孩子学习、玩耍、谈心,如果也能得到快乐,那不是更好吗?”木犀花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奉献型”家长的看法,在这部分父母的生活中,孩子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他们不计得失奉献自己,只求让孩子幸福、成功。

相较不计回报全然奉献的父母,温州宝宝论坛上的年轻父母则有自己的想法。网友“小牛牛的妈妈”说:“值得佩服,但很难借鉴。如果他们俩不是中学老师,就很难做出好的教育计划并全程指导孩子学习。同时,父母可以放弃娱乐,但不能放弃工作,有时时间上并不允许这么做。我也希望自己能尽量陪伴牛牛长大,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和独立生活的好习惯。”网友“叶丹妈妈”说,倪亦帅的成功只是个案,不一定每位“全陪”父母都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因人施教,才是关键。网友“豆花”则认为,父母重要的是在精神上陪伴孩子。同时,陪伴孩子还应该讲究质量,要陪得开心,陪得温馨。自己不能觉得陪伴孩子是把自己的青春押在孩子的身上,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这样的陪伴还不如不要。

读者张女士则担心,倪亦帅的成长中,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相较普通孩子多了很多,无形中就压缩了他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这对提高他的情商很不利。同时,高考成绩只能证明他的学习能力,而缩减的学校教育,会不会限制了他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呢?作为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张女士还非常担心正值青春期的倪亦帅上了大学之后,如何与已进入青年的同学相处,父母对他的青春期教育又该怎样展开?她觉得,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可能对倪亦帅更好。

刘女士是位中学教师,她的孩子去年考上了北大。面对前来取经的同事朋友,她经常挂在嘴边的经验是“我不陪写作业”。她告诉记者,她非常重视孩子早期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在上小学之前,她就注重培养像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提问、及时高效地完成作业等习惯。而“不管”是这些习惯养成之后的状态。“我认识一位朋友,她从孩子上小学到初三,每天陪孩子写作业,这些年她连电视都很少看,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其实我觉得,不仅孩子的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大人的时间也很宝贵。要让时间优质化,让孩子养成独立高效完成作业的习惯,家长也有时间来做一些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素养的事情,这对孩子来说也是生活的一种榜样,他们会在无形中演绎、模仿成人世界。”

记者还特别联系了剑桥男孩王超的妈妈余颖。余颖认为,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教育方式自然也会有所不同,这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因材施教,顺其自然。她主张,家长在孩子6岁之前应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孩子,这时候如果能全陪当然很好。但孩子上学之后,如果一家人还总是捆绑在一起,这样的教育未免不够开放,对孩子的成长也未必有利。

专家认为,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也必将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的人。父母也是,不仅仅是孩子的父母,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也应该有除了孩子之外的其他生活内容。把双方时刻捆绑在一起,对父母是一种身心的疲惫,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和纵容,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心理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发展。明智的家长,应该注重陪伴的质量,而不必一味追求时间量。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