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伟从小到大,成绩一直都特别好。老师喜欢他,同学也羡慕他。父母为了让他安心读书,从来不让他插手做任何事情。小伟也一直埋头苦读,很少参加学习以外的活动。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大学里,小伟依然保持着好成绩。大学毕业了,踌躇满志的他来到一家公司,叩响了经理办公室的门。在随后的笔试中,他很快就答完了。轮到面试了,经理请他谈一谈对公司运营的想法时,他竟红着脸,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经理很抱歉地对他说:“我们不需要一个只有漂亮分数的人。”
这是一位父亲和我说的事情,而小伟就是他的孩子,他不明白那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每个学生家长都很在乎的事情。在学校里,老师看重的是分数;回到家里,父母问得最多的也是分数;亲朋好友来了,问的还是各自孩子的分数。可是,现在家长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孩子考了多少分”、“掌握了多少知识”,却忽视了“学会的知识知道怎么运用吗”、“在某种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怎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些实质性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问面前的这位父亲:“是这样的吗?”
那位父亲沉吟片刻,说:“孩子小时候,我和他妈确实是这样的。只要考试成绩好,怎么样都可以。”
其实,分数只是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它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也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个孩子的能力。
可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就是成功与否的标志,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缺点就可以忽略了。这是不正确的,家长应该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要老盯着考试成绩。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有很好的学习能力,但一个有很好学习能力的孩子一定会有好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为他的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崔老师,这么说来,成绩并不能说明学习的能力?”
“对!”我点了点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回顾自身的教育经历,在一篇《论教育》为题的讲话中曾深刻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
“哦?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这位父亲一副思考的表情,“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智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崔老师,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这好办,”他刚说完话我就接了上去,“比如水,它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老师讲解水的知识时,孩子们接受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认识快、理解快、记得牢,有的则接受慢、理解浅、记得少,这就明显地表现出智力上的差异。即使都记住了,实际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不一样,文彦博运用它去树洞取球,曹冲运用它去称象的重量。对水的认识属于知识,而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才是一个孩子的智力。”
为了让我的表达更清楚,想了想,我又接着解释:“这就像学习能力应该是指孩子学习时的注意力、写作业的速度和正确率、听课的效果、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情绪的稳定性。这些能力是相互影响的,上课时的注意力与孩子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智商、情绪等因素都有关;写作业速度与智力、注意力、手眼协调性、情绪因素有关;听课时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与脑-耳协调训练有关;计算和书写能力与脑-手-眼协调训练有关;语言能力与本体感训练有关;情绪稳定性与触觉训练有关。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是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提高的。”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位父亲说,“那我们家小伟就属于能力和成绩不挂钩,发展不平衡了吧。那应该怎么办呢?”
“总之,无论怎样教育都需要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知识是基础,培养孩子的能力才是根本目的。教育应该从教孩子接受知识,转向教导孩子全方位地学习如何应用知识,以满足终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所以在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家长更应关注全面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拥有成功的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