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总是怕孩子饿着,不分具体情况地强迫饮食;怕孩子冻着,总是让孩子比别人多穿一层;怕孩子累着,总是替孩子包揽一切……
记得有次去很多年都没有见过了的老同学家,她的儿子都4岁了,可是我却看到,吃饭的时候,孩子还是要妈妈喂,要不喂就不吃。老同学当着我的面有些不好意思,说:“孩子从小到大喂习惯了。”妈妈知道,这是给惯出来的“毛病”,因为她爱孩子。
还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汪女士是省级著名的营养专家,精心地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制定菜谱,可是孩子并没有朝着汪女士的期望发展,孩子和同龄人相比,长得又瘦又小,根本不像是10岁的孩子;孩子的脾气也很暴躁,性情孤僻。
后来,一位育儿行家用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概括汪女士的做法。原来,汪女士用心地把菜谱制定得非常科学,每天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吃,吃多少都有规定,而且每一周的食谱和要求都贴在厨房和孩子的房间里,时刻提醒着孩子。孩子吃不到规定的标准,他们就不肯罢休,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完成任务”。这位行家对此的评论是:他们的方法如果用于生产一架机器或培育一株稻谷,肯定会成功,可惜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孩子。
妈妈出于爱,在生活上对孩子关怀备至,殊不知,除了吃饭,孩子还有自己的需求。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成长的观察和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最为需要的,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充足的食物,而是爱和关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一个需求满足了,就会转向更高的需求。妈妈却把精力都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求上,而对孩子更高层次的需求漠然视之,必然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有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