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是什么呢?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该症患儿以缄默作为对抗口头攻击性冲动的防御机制。行为学派认为该症患儿存在慢性焦虑与胆怯,他们以缄默不语来降低恐惧感。新的研究进展认为本病主要是生物学因素所致。现认为与个体气质差异和生物学的易感性有关。
选择性缄默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本病常在3—5岁起病,病前已经获得了言语的发展,有正常的言语理解及表达能力。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在某些场合拒绝讲话,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则能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缄默时可以用手势、点头摇头等躯体语言进行交流,有时也可以用手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有的患儿不是表现为缄默不语。拒绝讲话的场合一般是学校或在陌生人面前。少数正好相反,在学校说话而在家中不说话。一般是拒绝与成人说话,与儿童或熟悉的人则讲话。
部分患儿有情绪与行为方面的变化,如害羞,焦虑,社交中行为退缩,在家中很顺从;而有的儿童在家里表现出明显的攻击行为和违抗性行为,在社交中则容易生气,经常绷着脸。71%的患儿有行为问题,29%的患儿有多动的抽动性行为问题。部分患儿合并遗尿、遗粪及其他言语异常等发育性问题。神经系统检查正常,1/3的患儿有脑电图轻度异常,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波幅异常或尖波。智力一般正常,也有报道部分患儿智力偏低。
治疗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心理治疗包括个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精神分析法等。行为治疗以行为矫正治疗效果较好。改善患儿的生活环境,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不要有过高的期望以免引起焦虑紧张。奖励好的行为表现。不同病例因病因的不同要制定适合于不同个体的治疗方案,大部分病例可以在门诊治疗,一些由于家庭环境引起的患儿,要采用住院的方式,在改变儿童的环境后效果会更好。当症状持续较久、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时,应考虑用药物治疗。国外报道如苯乙肼、氟西汀等抗抑郁剂有效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