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占到心理门诊的1/4,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博士说。昨天,复旦大学儿科医院青少年问题专家高鸿云教授,向记者透露了“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危险因素研究”的课题研究的先期调查结果,这份研究指出,自杀不仅是全球性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青少年的三大死因之一;其中自杀死亡率在我国14岁以上的青少年人群中逐年上升,而服毒和自缢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上海的情况也同样不例外。
这份研究课题在全市8个行政区(中心城区6个,边缘城区2个)的9所学校(小学3所,初中4所,高中2所)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中间进行了相关的心理行为调查。调查涉及自杀意念(想法)、自杀未遂(曾付诸行动)、自杀死亡等自杀行为方面的内容。经过对调查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杀心理行为问题,并且自杀行为的发生率随年级的上升而增多。
其中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而自杀未遂者则达到了1.71%。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在非致命性自杀行为中,5年级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达18.16%,初中生接近24%,高二的学生则升高为37.93%;自杀未遂者,5年级的小学生为0.86%,初中生超过百分之一,而高二学生的自杀未遂率高达5.88%。
研究报告还显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而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也达到15.23%。专家们分析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自杀原因都不相同,譬如小学生往往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佳或被老师责骂而情绪压抑;而高中生则通常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休闲时间过少,长相不“帅”遭到嘲笑和早恋行为尝到苦果等原因。
“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容易让孩子陷入焦虑状态。而很多老师不能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情绪障碍,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对抗,最终导致孩子厌学。所以家长和老师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的症结所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博士说。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北京高校心理素质研究会副秘书长聂振伟副教授也表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
高鸿云教授表示,这项课题目前还在继续,直到能够清楚找到导致上海市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甚至建立相应的干预体制,以预防和控制日益增多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病症。
记者调查:我国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人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目前,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大约有1600万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最近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患病人群中,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非常令人担忧。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健康中心副主任马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大家族大家庭现在都变成了核心小家庭,孩子缺乏更多的人沟通。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家庭成员有不良的嗜好这些都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在和睦的家庭中,过度保护和溺爱,漠视孩子的感情需求同样也会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另外就是过重的升学压力。”
专家强调,如果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不予以及时治疗,将会引起更多的社会问题,据估计,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染上酒瘾、毒瘾以及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的5到10倍。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精神卫生教育十分重要。我国将今年的精神卫生日主题定为:“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健康中心副主任马弘:“要把精神健康和追求身体健康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 双方要互相理解,这样很多问题就可以在很早阶段发现。国庆前期国务院刚刚批准了一项加强精神文明健康的意见,这是目前国家最高级精神文明工作的政策,在里面明确提出要对老师班主任保健医生进行培训,这项工作将成为我们常规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