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别人用了不正当竞争手段,或者努力寻找别人的缺点,以证明他没有全面战胜自己。对此,最好的办法是降低自我目标,减少自身压力;或者考虑换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就读。黄立刚认为,上学的目标是成长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并培养起终生学习的习惯,如果患上抑郁症,就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了。
他还指出,如果父母过分插手孩子的生活,也会导致孩子的个人发展和社会交往受到限制,让孩子产生不恰当的想法。比如没有方向感,甚至怀疑自我是否存在,表现出抑郁症状。
在谈到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原因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衣新发说,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除了学业压力以外,更多了来自爱情、就业和社会适应的压力。许多大学生在还没有足够独立与成熟时,与爱情不期而遇,暴露出许多人性的弱点。比如,过分寻求外界的赞同与认可,过度迎合对方的需要,对爱情永远没有安全感等等。这些思维方式都有可能诱发抑郁症。
此外,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果屡受挫折,也会患上抑郁症。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得抑郁症与早年的某些思维方式有紧密关系。比如,一个孩子总是被父母忽视,那他就会发展出这样的思维:无论怎样做,自己的表现总是不够好。长大以后,当生活中发生突发事件时,孩子往往就会只看到事情的消极面,加强自己的失败感。
衣博士认为,大学生还容易出现这样的心态:在上大学前的十几年中一直非常优秀,进入大学后,失去优越的地位和感觉,于是陷入抑郁。这些孩子往往坚信自己能做任何事,一旦出现与愿望不符的情况,就容易出现抑郁。
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
现在,学生的抑郁症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专家介绍,随着秋冬季的到来,出现抑郁症状的孩子还会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提起重视。据了解,中国人长期错误的看病观念是造成青少年心理疾病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有调查显示,我国36%的人认为,有严重心理疾病并且精神方面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做心理咨询。不少父母和教师甚至把孩子的抑郁等心理问题看成是不努力、无心向学的表现。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冯南说,在美国,由于换工作和住所比较频繁,许多孩子的童年都是在搬迁中度过的,致使他们从小就缺少固定的玩伴。加上美国家庭的离婚率比较高,使得美国孩子面临更大的抑郁风险。但与国内不同的是,每当出现重大变迁时,美国的父母都会关心孩子情绪的变化。因为孩子需要心理上的适应,需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同伴的认可、老师的肯定等。
同时,美国的学校也从不把学生的成绩在班上公布。美国中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随时解答孩子们的心理困惑。美国高校还设有就业指导办公室,既帮大学生介绍工作,也帮助排解就业压力。而国内高校大多由系办公室承担推荐就业的职能,极少有人负责学生的心理减压工作。美国执业心理医生张源侠说,国内高校应强化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另外,要强化校园心理知识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出现问题时,有积极求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