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长专区 > 健康成长 >

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作者:博学源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01-0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面对诸多的困难、挫折、压力及诸多的不如意,有的人能很好地调适,有的人则困惑、抑郁,跨不过这道心灵的坎儿。

“您好,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面临中考,学习自然紧张,所以心理压力很大。一直以来有个坏毛病,那就是粗心和记性差,这个毛病让我吃了不少苦头……”

“我的数学成绩平时还行,一到考试我的脑子就嗡嗡作响,也不知道写些什么。现在,我提起数学课就怕,这次考试我数学只得了38分,全班倒数第三。明明大部分题我都会做,可考试的时候,心怦怦直跳,平时会做的题也都不会做了,真不知这是怎么回事?”

还有的孩子反映,他也知道到网吧上网打游戏不对,是一种不良行为,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

以上这些例子,有的是孩子写给教心理健康课老师的条子,有的是学生在同老师谈话中流露出的,有的是同学间交流时吐露出的心声。其实,这些困惑也好,不如意也罢,都与心理障碍或者说是心理问题有关,严重点说,是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没有被许多人充分认识到。长期以来“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念一直被许多人持有,然而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精神障碍已成为当前我国病症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它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专利”,也成为了困惑一些孩子的“隐形杀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500多个教学班的两万多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过跟踪调查,结论是,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而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200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有焦虑症倾向者占49.82%,胆怯、自卑者占37.83%,抑郁症者占24.24%。

那么,孩子们的“心病”从何而来呢?据专家介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因素很多,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父母人格及其管教方式,挫折及其应对措施,家庭教育和经济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与外界环境影响以及卫生事业的发展等。但在这些因素中,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可以说举足轻重。

过分保护、溺爱使孩子心理扭曲。父母不从孩子的实际生理与心理年龄出发,代包代办子女的一切问题,以致一些中学生到了高中不会削苹果,上了大学还不会洗衣服、叠被子。这种教养方式实际上就是溺爱,它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开拓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必然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受到限制,而在心理上,很可能逐渐形成胆小、依赖性强等不健康心理。再有就是隔辈的过度溺爱,宠惯娇养,同样会把孩子“宠坏”。因为家庭条件过于优越,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经常给孩子零花钱,直接会养成孩子乱花钱的不良习惯及盲目攀比的不健康心理。而生活一旦发生改变,手中没钱了,便容易产生不良行为,轻者抢掠同班或低年级同学的钱物,重者会逐渐演变成犯罪心理,以致到社会上进行欺骗、偷盗。

严厉处罚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家长教育子女的态度有的比较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或者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看法与认识;或者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子女。长此以往,一些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伤害,很容易形成胆怯、自卑和孤僻的不良品格;还有的孩子可能变得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易怒,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严重的形成心理疾病。据心理专家介绍,父母离异、父母的不良行为,更是直接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导致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许多孩子认为,父母离异是自己家庭的一种耻辱,于是产生自悲心理,以致性格越来越内向,形成心理残疾。而父母之间经常的争吵打斗,又是一些孩子暴力行为产生的直接根源。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作为孩子从小的心理教育不容忽视,从一定意义上说,家长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对孩子的一种要求、示范和期待。因此,只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才可能在孩子发展智力、塑造高尚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搞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仅靠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但据记者了解,目前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没有落到实处,个别学校心理咨询室根本就没有建立,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因此,各级学校一定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重视起来,同家庭一道为社会培养全面健康合格型有用人才。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