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食一般是在宝宝15-18月时就会发生,2岁时高发,2-7岁为高水平持续。大部分儿童表现为不喜欢吃蔬菜,膳食摄入不全和维生素矿物质缺乏明显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偏食源于“陌生”
原来,宝宝不爱吃新食物是“天生”的。宝宝不愿意尝试新食物有时是源于自我保护,对待新食物人们都会有一种“陌生感”——有些宝宝会因为陌生而产生好奇,但对于敏感的宝宝来说,陌生会让他们产生“恐惧”,结果当然就是排斥。所以宝宝对“眼熟”、“口熟”的食物更有偏好度,只有这个食物反复出现在餐桌上才能让宝宝增加安全感和信任感。
引起儿童偏食的原因非常复杂,偏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儿童偏食主要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所谓内因,例如宝宝天生喜欢甜味,不喜欢苦味和酸味,所以宝宝就会抗拒苦味的蔬菜,而偏爱甜味的糖果等。同时食物质地和润滑感也会影响宝宝对于食物的偏爱。
而外因则更多样化,例如食物烹饪单调、家长自身偏食挑食,还可能是由于早期喂养不恰当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等等,都可能影响孩子的饮食偏好。
妈妈行为影响孩子口味
除此以外,妈妈在孕期和哺乳期间对食物的喜好度,会影响宝宝对食物的接受度。根据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孕妇和哺乳期妈妈经常喝胡萝卜汁,她们的宝宝往往比其他宝宝更能接受胡萝卜的口味。因为,宝宝显然更熟悉妈妈所食食物的味道。
宝宝在接受新食物前有很长的一个适应期,但是大多数妈妈在宝宝“拒绝”了几次后,就误以为宝宝以后再也不会喜欢这种食物,从而忽略了宝宝对食物的熟悉过程。更重要的是,宝宝在尝试熟悉某种新食物前,通常会有“一闻、二玩、三吃”的过程,但很多妈妈都不太了解宝宝的这种行为,在无意中阻止了宝宝熟悉新食物。
因此可以这么说,宝宝先天偏爱“眼熟”食物,而妈妈后天的“偏”养也给宝宝偏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是因为很多妈妈后天对宝宝的溺爱,才无形中加重了宝宝偏食的状况。
妈妈焦虑加重孩子偏食
另外,家长的焦虑也同样需要得到关注,因为家长的压力会加重儿童偏食。
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很多宝宝都是祖辈带的,那么在这个方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跟爸爸妈妈在宝宝吃什么东西的选择上面有很多要“打架”的地方,这也造成孩子这样不吃那样不吃的情况。其实家长对于宝宝偏食有一定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定要掌握一个度。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妈妈越是要费尽心思塞进去,孩子就会越来越抗拒,这是孩子心理反应。
首先,父母应正确了解宝宝的饮食行为规律,在行为上帮助宝宝改善偏食状况。偏食宝宝的喂养原则应遵循“行为干预+针对性的营养干预”双管齐下的原则。
怎样才算“偏食宝宝”?
偏食是常见的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医学定义,主要根据父母的报告。国内外研究者发现,偏食儿童主要表现为以下不良行为:
饮食种类单调,只吃有限几种食物
不愿意尝试新的食物
拒绝某一大类食物(如蔬菜)
有强烈的食物偏好,对食物的外观和制备方法有特殊倾向性
吃得慢
吃得少
吃不定时
对食物缺乏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