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清晨,车站。一位母亲肩挎琴盒,手拉幼儿,艰难地挤公交车。母亲,一脸倦意。男孩,睡眼惺忪。
镜头二:黄昏,路边。老张捶捶酸疼的腰,收起了摊子。数数那堆皱巴巴的钱,他一声长叹:“唉!什么时候才能凑够钱给伢儿买钢琴呀!”
镜头三:深夜,客厅。 “啪!”一个巴掌打到小燕脸上。“你怎么这么笨?练了几十遍还不会!看人家明明,7岁就获奖了!”
这是真实的场景,也是发人深思的场景。的确,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特长教育在激发和培养人的潜能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它甚至可以促进人智力的全面发展。暑假期间,家长纷纷送孩子上特长班,但是,有多少父母是本着“以特长促健康全面成长”的目的,让孩子参加特长班的?又有多少父母真正考虑了孩子的兴趣?笔者以为,目前,特长教育中存在着以下几种错误心态:
动机功利型一位家长认为,虽然目前教育部明确规定,小学、初中不再人为地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但“有特长总是好的,起码有优先录取的机会!”“如果得了奖,中考、高考还能加分呢!”小赵的家长如是说。据笔者了解,绝大多数家长持此心态。而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各种特长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从而导致了特长教育的“变味”——特长教育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创收教育”。
攀比虚荣型“邻居孩子都在学,咱总不能落后吧!”小琦奶奶的话道出了一部分家长的心声。看着别人的孩子得了这个奖,那个杯,心里就着慌,生怕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赶鸭子上架,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特长班。这也难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嘛!
十全十美型不少家长认为,“多学点总是好的”。所以,他们给孩子报了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今天练钢琴,明天学画画,天长日久,不但孩子不堪重负,连家长也弄得精疲力竭。不过,家长们不会就此而罢休,因为他们深信:铁杵磨成针———只要多花时间,何愁孩子不成材?殊不知,这种造材方式严重背离了特长教育的初衷。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过早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剥夺孩子的游戏时间,无疑是对这种美好天性的扼杀。
理想转移型不少家长认为,小时候家里没钱,没有机会好好学习,现在,自己的孩子决不能“重蹈覆辙”了。于是乎,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掌握一切知识。莹莹的母亲就是其中一位。作为返城知青,她感到自己失去的太多了,“可不能再委屈了女儿”。应该说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的关心使他们走入了教育的歧途。不问清孩子喜欢什么,不知道孩子适合什么,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这种强制行为极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阻碍其智力的全面发展。
孩子是可爱的,孩子是天真的。家长应该努力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给孩子一片自由发挥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