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长专区 > 健康成长 >

家庭生活论视角下的中国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作者:博学源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01-05

家庭生活论视角下的中国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翁丽霞

一、家庭生活论视角下的中国家庭教育

(一)以家庭生活论的视角研究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1.理论意义

家庭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性工作,家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儿童的成长,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家庭生活视角下的家庭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是社会中的一个独立系统,而教育系统只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在社会系统中还有政治、文化、经济、体育、文艺等等系统,教育系统与这些系统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依存关系。家庭生活视角下的家庭教育,不是已有各个学科所能承担的。我们已经不能把眼光局限于现有的学校,而以社会学的视角,应当是把学校置于社会之中,将其作为整个社会运行体系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基础,学校范围以外的许多因素正影响着教育事业,诸如传播与媒体的社会影响、社区对孩子的影响、社会制度的制定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变迁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等。这些问题涉及到好多社会因素,必须将这些因素科学地加以综合分析。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个方面的关系和发展变化。

目前,以家庭生活论为着眼点来进行研究的还为数不多,因此有必要开展以家庭生活的视角来研究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以促进今天家庭教育的开展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上述客观需要,完善我国的家庭教育事业,创建适应我国的家庭生活论视角下的家庭教育理论,此项研究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2.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0年28号])中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责任。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要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庭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促进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影响同时并存。对后代的教育不仅是家庭的责任,而且也是社会的一项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和政治素质,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同时又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前提。因此,研究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家庭生活论为视角的家庭教育理论,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笔者相信本课题的研究必将会为当前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二)本选题的目的、性质、内容和方法

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总结前人有关家庭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从前的统计资料作为参考,通过对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的比较分析和实证考察,找出家庭教育的教训和启示,对现代家庭教育进行准确定位,从而提出对我国家庭生活论视角下的家庭教育的建议和启示。

2.研究性质

在研究性质上,《家庭生活论视解下的家庭教育研究》属于中国家庭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家庭教育属于社会学中婚姻家庭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人际关系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中,“家庭教育学具有社会学的性质,尤其具有婚姻家庭社会学的性质。具有教育学的性质,同时又属于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家庭教育学具有社会学的特点和性质,又具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性质。而教育学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的领域中属于不同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具有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1〕由于家庭教育具有交叉学科的某些特质,既涉及家庭的范畴,又与教育密切相关,这种学科性质的双重性也就决定了本论文研究性质的双重性。

3.研究内容和方法

任何一个研究目的的实现,必须有一定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是因为能否选用适当的研究方法,直接关系到研究的结果。众所周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是认识家庭教育现象、探索家庭教育规律的手段、方式或工具,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应当以具体的科研方法为对象,汲取各种具体的方法之共性和基本规律所构建的理论化体系,因为它决定和制约着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范式和效果。所以笔者认为家庭教育研究应当坚持历史的方法、全面的方法、质量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辩证的方法。

(三)对家庭及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

对于家庭教育的问题我们首先应当从家庭这一问题来进行探讨。人类家庭的演化史极为复杂,人类社会从产生到目前为止,大体经历了无婚姻家庭、可言的杂婚阶段、血缘群婚家庭阶段、普那路亚婚家庭阶段、对偶婚家庭阶段和现在普遍实行的个体家庭即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这样五个大的发展阶段。〔2〕

在人们从幼年到老年的过程中,不管家庭周期如何变化,人们总是离不开家庭。任何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受社会的制度、规范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并且家庭的职能、性质、形式和结构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同时,家庭结构与形式的变动,职能与作用的发挥,反过来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巩固与发展。

整个社会是由许多个家庭所组成的,而家庭总是与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家庭并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独立存在,它总是要与其他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家庭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一同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尽管人们从家庭步入社会,总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反之这些个体会给家庭带来影响。虽然这种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是无法割断的。那么,究竟何谓家庭呢?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家庭的概念是什么。

1.何谓家庭?

罗斯·埃什尔曼〔J·RossEshleman〕在《家庭导论》一书中总结了不同学科有关家庭的观点,他列举了每一种研究的有关例证。为了说明此问题他还列了表格。〔3〕

日本学者森冈清美先生给家庭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家庭,就是以夫妇、亲子、兄弟等少数的近亲者为主要成员,由成员间深厚的相互感情联系结成的、最初的社会福利之间的集团”。〔4〕这个定义中指出了家庭是由处于血缘和姻缘中某一种关系的亲属组成的,其中个体关系包含有深厚的感情因素等要素。他通过“最初的社会福利集团”这一论断,指出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人们生活的第一环境。人们出生后首先置身于家庭,接触时间最多的社会单位也是家庭。因此,一个家庭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生活和成长。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关系到社会生话的整体。自从产生家庭以来,家庭这一最小的社会组织,便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教育子女的责任。

日本学者望月松解释说,“‘家’(family)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在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都可以观察到的一种集团形式。而正因如此,现实社会中家庭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很难做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在被人们称之为家庭的社会现象中总是有一定的共通性。作为其最基本的特点,家庭是由具有亲属关系〔Hnshiprelatio〕的人们所构成的。根据时代和社会的不同,有时也会出现家庭中包含一些非亲属成员,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中的亲属成员也仍然是这个家庭的核心。不存在完全由非亲属关系的成员构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家庭。”〔5〕

在所有已知的人类社会进程中,家庭相当长时期地伴随着人类的生活。虽然家庭的形式几经多变,然而家庭自起源以来就一直没有消失过,它一直保留在人类生活之中,成为与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组织形式。所以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不同期限地生活在一整套的家庭权和义务的网络之中。

2.家庭的功能

林顿〔Linton〕〔1949年〕关于就核心家庭断言,持久的异性爱关系是建立在先天遗传的肉体和心理的需要上的。〔6〕林顿的主张是:

(1)经常的性行为和男子的统治,即男人们能为自己保留特定的妇女,并阻止这些妇女到她们喜爱的其他地方留宿的支配权;

(2)在私人关系中有安全感和同族伴侣关系的基本需要;

(3)需要持久的配偶以便保证男子帮助母亲照料后代的孩子的依赖性。

林顿认为,这种家庭单位和其他灵长目动物中类似的单位差别很小。

另一个经常被引用的观点是穆道克〔Murdock〕的,他宣称〔1968年〕“在对250个社会的跨文化考察的基础上发现,核心家庭是一个普遍的人类团体”。〔7〕穆道克说,核心家庭可能组成一个自治单位,否则就可能被包容在更大的亲属团体之中。也许有性放纵,也可能有由一个男子和两个或更多的妇女、或一个妇女和两个或更多的男子结婚而形成的多配偶家庭。穆道克主张这种核心家庭是普遍地存在的,他认为核心家庭通常具有性、经济、生殖、教育这4种功能。

帕森斯是最著名、最早期的家庭理论家,他的理论是基于美国的“中产阶级”的实证调查研究,他认为孩子的社会化和成人安定这两个基本功能是家庭的本质的功能。他最突出的见解是夫妇角色的分担。

台湾学者高树贵在《家庭社会学》一书中指出了家庭教育的诸功能为生物的功能、社会的功能、心理的功能、保护的功能、经济的功能、宗教的功能、娱乐的功能。高树贵对教育的功能的理解是:“前面的七大功能,是由具有功能统其成。”“家庭教育功能关系着家庭成员是否能够而且愿意善尽其身为家庭一分子的职责,致力于使家庭各种功能均以充分发挥。”〔8〕

以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应重视人类社会的多元分析。家庭是人们出生、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集体,孩子在这里形成基本的人格。我们知道,家庭具有许多种功能,不乏具有满足男女性生活需要和人口繁衍的职能,另外具有教育的功能及进行物质生产的功能,同时还有休息、娱乐和消费的功能,以及具有赡养老人的功能。人类社会的生产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的生产构成,这两个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的条件,缺一不可。人们不仅仅要生育子女,因为人类的生产的作用还没有完结,必须使他们适应生活的条件,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教育。可见,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始终是家庭的两大基本职能。

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学家看来,家庭是属于初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整个社会如同浩瀚的大海,而每个家庭如同浩瀚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样。

(四)何为家庭教育?(对家庭教育概念的诠释)

家庭教育是由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共同组成的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特殊的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庭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综合性工程。

19世纪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知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古代开始就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传统。在古代和近代的家庭教育的著作中,就有《家范》、《家教》等书。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总共有120多种,其分布状况是:南北朝1部,唐朝2部,宋朝20部,元朝4部,明朝30部,清朝61部,民国初年4部。〔9〕像我国古代这样重视家庭教育,论及之广,著述之多,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1.家庭教育概念。家庭教育在中国古代便早已有之,那么,究竟什么是家庭教育,怎样对其进行理解,家庭教育的概念又是如何来界定的?由于它受各个历史时代的制约,对其始终没有确定的定义,迄今为止还没有一致的见解。

台湾学者王连生认为家庭教育既有狭义的家庭教育又有广义的家庭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即父母对儿童所施之情感生活之指导,与道德观念之养成。”他的广义的家庭教育的解释是“一个人从生到死,受家庭环境、成员、气氛的直接熏陶或间接影响,在情感生活的学习上,伦理观念的养成上、道德行为的建立上,获得身心健全发展的指导效益。”〔10〕

日本学者木全力夫在《现代家庭和社会家庭教育行政》一文中指出:“据说‘家庭教育’这一成语的产生是在明治以后,其意义可以分为广义,狭义几个使用方法,时至今日也没有确定下来。但是一般的说来,我们把在家庭里的父母亲或者是监护人对孩子所进行的教育称为家庭教育。”〔11〕

日本学者摩武俊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是这样写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家庭中的父母亲作为主要监护人对孩子所进行的教育。”〔12〕

木全力夫和摩武俊所强调的主要是父母或者年长者对儿童所给予的教育,在这里他们没有注意到家庭教育是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这一内在的关系这一点。上述的教育家是对家庭教育的解释或者说定义,只不过是从一个侧面来对家庭教育进行了说明。

按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生活中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13〕显然,这里所说的家庭教育是指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影响。它不仅包括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还包括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之间、双亲之间、子女与子女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的相互影响。

彭立荣在《家庭教育学》中指出:“家庭教育,是家庭中的长辈对其晚辈所进行的教育。每个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都承担着对未成年子女及孙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教育中,一般来说,父母对其子女进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更为直接和突出些。”〔14〕缪建东博士的主张是,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缪建东博士所强调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

赵忠心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最初的有关家庭教育学术的著作《家庭教育学》中,树立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在广泛地参考古今中外的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吸取了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家庭教育的概念。

他在《家庭教育学》著作中,做了如下的论述:“什么是家庭教育?根据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就是家庭的中年长者〔其中心为父母亲〕,对其子女及其他的年少者所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而实际上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所谓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教育。如前面所述所有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持有明确的意志,增加知识和技能,对人的思想品质产生影响,一切促使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都是教育。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年长者对年少者,年少者对年长者,具有明确的意志和目的,实施的影响,统称为家庭教育。”〔15〕

与前几位学者所不同的是,他所强调的是在家庭中,具有一定的目的,持有明确的意志,增加知识和技能,对人的思想品质产生影响,一切促使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都是教育。他主张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年长者对年少者,年少者对年长者,具有明确的意志和目的,实施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上”对“下”的影响,“下”对“上”所发生的作用也产生影响或是教育。

笔者比较认可后两位学者关于家庭教育的定义,基本上同意有关亲子关系之间相互影响而起作用这一观点。因为从孩子出世这一日起,父母就担当了孩子的“教育者”和向孩子学习的“学习者”两个角色,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其本质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相互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

因此,参照迄今为止的有关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现代家庭教育的概念做以下的定义。

(1)现代的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教育,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教育与影响的过程。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年长者对年少者,年少者对年长者,不论是否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促进人的知识、智能、体力、影响思想品质,使人的知识和身体发育,相互影响起作用的都是家庭教育。

(2)家庭教育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动态关系。当然家庭教育的主要方面具有双重性。一般来说,年长者对年少者进行的教育是教育的主要方面,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相反,年少者对年长者所实施的教育也可以转化为主要方面。也可以说是家庭成员中间相互学习的过程。

(3)家庭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它既是日常教育,也是终生教育。

(4)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机能等是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变化的,家庭教育具有继承性和反映时代的特征。

2.关于家庭及家庭的功能

为了认识家庭教育的本质问题,必须探求家庭教育的根源。按着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说,家庭教育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动而发生变化的。

那么,我们应如何随着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的变动,以社会学的视角来把握家庭教育变化过程的动态分析呢?恩格斯认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16〕由此可以看到,家庭研究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家庭的问题论述的焦点主要有夫妻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等。而家庭教育所论述的焦点问题主要是亲子关系问题。我们不仅仅要理解家庭教育的概念,也有必要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所说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区别,具有独自的本质和特征。

家庭担负着性、生产、养育、抚养、消费、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但如同最著名、最早期的家庭理论家帕森斯所论述的,他认为孩子的社会化和成人安定这两个基本功能是家庭的本质的功能。因此,家庭教育的本质问题,可以理解为在家庭“基本的集体”范围中,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到“社会人”的教育过程的问题。

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中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论述了家庭教育的优点、不同等。他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实施的教育环境不同;

(2)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同;

(3)教育者自身的条件不同;

(4)确定目标的根据不同;

(5)教育的内容不同;

(6)教育的方法,途径不同;

(7)组织管理不同。

就家庭教育的优点论述了以下8点。

(1)广泛的大众性;

(2)强烈的感染性;

(3)特殊的权威性;

(4)鲜明的方向性;

(5)自然的连续性;

(6)固有的继承性;

(7)内容的丰富性;

(8)方法的灵活性。

赵忠心就有关家庭教育的本质问题,作了如下论述:“家庭和学校相比当然家庭构成简单,规模也小,成员数目也少。但是,不像学校那样具有社会的集团性,不具有社会集团的总合性,它具有多样的功能性”。〔17〕

在学校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单纯的师生关系与社会关系,而在家庭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除了存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家长与子、孙之间的关系。教师通常是受过系统的职门训练的具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专业人员;与此相反的是,家长一般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指导训练,他们缺乏家庭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以及良好的教育方法等,并且他们也不太擅长做教育工作。

在确定家庭教育的目标方面,家长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受着时代潮流的影响与制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都是由家长或者父母的意志来决定的,这些决定多少还受父母们的生活阅历、思想状况、文化修养、职业道德、兴趣爱好等影响。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内容又不是固定的,它具有比较大的临机应变的特点,因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尤其是教育的内容不是系统的、具有很大随意性和灵活性,这样就分别形成了各个家庭的不同的独立的内容。

(五)家庭生活论视野下家庭教育课题的提起

对于家庭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各个学科早已有所研究,但是社会学以它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家庭教育。这表现在社会学在研究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心理等相关现象时,形成了其独特的研究分支,如家庭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等等。

对于社会学的定义,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观点是“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社会生活、群体与社会的学科”(Giddens,1997:2)。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认为,“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波普诺,1993:3)。

与其它学科相比,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确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即主张从综合与系统的视角加以分析、它更重视人类社会的多元性分析以及重视社会变化过程的动态分析。

1.“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互动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一个重要部分。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布卢默,他的观点是:(1)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认为人类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也生活在“符号环境”中。人类的互动是由符号的使用、解释、探知另外一个人的行动的意义作为媒介。(2)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解释进行互动。为了使孩子们健壮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家庭教育必须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家庭同社会紧密联系,时时刻刻受社会制约,并反作用于社会的人类生活组织。个体必须与社会不断地进行交互作用。如果不与社会产生互动,个体的社会化将无法完成。(18)

这就是说个体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它必须经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途径”来完成。

家庭是孩子们得以问世、生长的摇篮,又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活单位。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成员,对孩子来说最亲密的是父母,父母亲的语言和行动是孩子们最初的摹仿对象。如同谚语所说的那样,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形象对孩子品性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家长与子女运用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

“家长通过一系列的符号(语言、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目标,同时也通过理解子女的符号来了解子女,与其进行互动;子女则通过定义,理解父母的施教“符号”,然后运用自己符号与父母进行互动,完成家庭教育过程。”(19)

2.“角色扮演理论”的观点

角色理论是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它原本是指剧中具有特殊感情和个性的人物。角色这一概念是G.·H米德在1935年首先从戏剧中借用来的。所谓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方式。他是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20)”

而我们所说的社会学意义上的“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是指围绕人的社会地位的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

当今的人类家庭正处于社会的转折时期。在越来越注重个人选择的价值观念影响下,家庭教育也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在社会中往往与他人建立多方面的关系。例如:一个男人在工作单位,从事经理的工作;对于员工他充当着领导的角色;在家中,对于妻子他充当着丈夫的角色;对于孩子他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对于保姆他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社区他充当业主的角色。由于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角色也形成了“一人多职”的变化。

家庭教育为子女的发展奠定基础,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由于现在核心家庭增加,家庭的规模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外,许多家长不仅专注于智力的开发,担任起了“教师”的角色。即家长扮演了社会化的施教者的角色,子女就扮演了自身社会化承担者的角色。

另外,有些父母对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力的训练和精神方面的教育认识不足,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了孩子的生活心甘情愿地去做一切。亲子关系变成了主人和仆人的角色,特别是母亲承担了保姆的角色。孩子进入社会独立之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父母是孩子接触频率最高,接受影响最多的人。在独生子女家庭,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的对象是父母,父母也成了孩子的“朋友”,有的家长还要充当“朋友”的角色。家长与子女就是在这些不同角色的扮演和变换过程中逐渐完成社会化的。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的。重视家庭教育,就是重视孩子的社会化。实际上,社会化过程常常是双向的。古人云,教学相长。为人父母者应当明白,父母也需社会化才能称职尽责。父母角色的社会化,只有接受教育,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实现。只有这样,孩子的社会化才有保障。所以,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社会化过程。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才始终强调教育孩子,首先应教育孩子的父母。

3.社会化理论的观点

社会化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每一个人从个体的婴儿,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包括家庭和社会文化)学习承担社会的各种角色,经历了由生物性的“自然人”到社会性的“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是以生物遗传下来的素质为基础的,但这种遗传素质只能为人的社会化提供可能性。后天的教育是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从而使得个性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学范畴中个体的社会化。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形成适应现实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人只有纳入社会群体才能生存。生活在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必然地担负着社会群体的希望。人们的生活是靠着众多人的存在而生存的,这每一个个人如同构成社会这一大海的每一滴水。评价个体的社会价值,应以社会群体的价值为标准,把自然人变成能为社会群体做出贡献的社会人,这就是人的社会化。

无拘无束的家庭生活,血缘上的联系,使孩子本能地对父母产生一种亲切感、依恋感和可接受性,提高并强化了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权威性和决定性。

由婴孩到未成年的孩子,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尚属于未成熟阶段,正处于人生的“依赖生活期”。他们需要学习什么,如何成长,怎样实现其社会化,这些都有赖于成人的引导,这种引导就是教育。教育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学习,儿童在这里学习与人与社会的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的规范等等。

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最初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育则是父母对子女社会化产生影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家庭同社会紧密联系,时时刻刻受社会制约,并反作用于社会的人类生活组织。个体必须与社会不断地进行交互作用。如果它不与社会产生互动,个体的社会化则无法完成。

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交往活动来实现的。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家里度过,即便孩子进了幼儿园也仍然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中与父母共同度过。儿童在与家庭成员们朝夕相处和交往中,首先知道父母亲是如何待他的。同时,又在父母与亲属、邻居、同事们的交往过程中,从父母的言行,对周围人与事的态度和评价中,获得最初的社会体验,获得最初的道德水准与行为规范。个体的社会化是其认识与适应既定环境的结果,但主要是教育的结果。

4.关于生活研究理论的观点

有关中国的生活理论研究,饭田哲也先生在1998年第一期的《社会学视野》中,发表了《生活研究的理论构思》一文。他认为:应当提出关于生活的根本性综合性思考视角,从而探索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方向。基本上可以把“生活的社会化”理解为经济学中“生产的社会化”相对应的社会学概念。

饭田哲也的理论是:“众所周知,在经济学里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提示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之一是生产的社会性与财产所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而把物质、服务的生产这一经济学思维创造性地应用于人的生产与关系的生产,则是我的社会学的基点。”〔20〕

他的社会学的基本特色是;“关于经济以外的生活领域如何呢?具体地说,培育着营造什么样的生活的人,建立着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产生着什么样的生活问题或者处于什么样的问题的状况之中呢?经济的确是人的生活的重要条件,在经济性条件纳入视野的同时,着眼于经济以外的生活领域人、关系的生产”。〔21〕

研究中国的社会现实与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使得关于生活研究的理论上的探索变得重要起来。我们现今的好多人越来越难以理解家庭、家庭教育及家庭生活家庭教育状况中的种种难题。面对家庭生活及家庭教育的变化,如何生活研究的理论上与实际生活中的家庭教育相结合,笔者依据社会学的理论认为至少有三种含义。

第一,不仅仅论述家庭教育,而必须与全体社会相结合来考察家庭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捕捉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关联的家庭教育。

第二,社会学也的确给家庭教育提供了具体的观点。例如,人的社会化的观点、社会角色的观点、文化继承的观点、社会发展的观点、社会生活研究的观点等。深刻分析活用适当的观点探讨有关家庭教育问题,才有可能发现迄今难于发现或者还没有被发现的问题。

第三,社会学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其论点与结论必须有确切的实证根据。即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调查是对社会现象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为探索社会运动规律提供资料。

笔者认为:只要研究人与社会,那么作为人们生活基本场所的家庭群体的研究就是极为必要的。家庭的结构与功能显示了各种变化,不管怎样缩小家庭的功能,都不能忽视它在儿童个性的形成,特别是在社会化方面的作用,应当以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的家庭群体来作研究。

以社会生活的视角研究家庭教育,不仅仅论述家庭教育,还必须与全体社会相结合来考察家庭教育;是将其置于与家庭、社会、个人的关系中进行的。要考虑中国的社会现实与社会学研究的现状来研究;依据系统研究的步骤,各部分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以关于生活研究的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把人民生活如何从个人层次到社会层次将其作为整个的生活来把握。这样使本研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