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三岁时,我每次领着他逛商店,儿子总是哭闹着不愿进。我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小孩为什么不爱去呢?一天,我领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儿子的鞋带开了,我蹲下身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瞬间,我忽然发现: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他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一个个带棱见角的背包,时不时地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我终于发现了孩子不愿进商店的奥秘。从此以后,我只带孩子去能够直接看到商品的超市,他就非常乐意去。
我从这件小事也悟出:家长要想被孩子接受,应找准自己的位置。要蹲下身,这不仅是位置和角度与他们一致,更是—种思想、观念的“放低”,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与他们更好地沟通,他们才更乐意听大人的话。
现在,不少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是很少有父母会这样反过来想一想,自己对孩子了解多少,能够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吗?说出的话“中听”吗?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没有自尊心、羞耻感,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两三岁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只不过孩子的自尊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
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收到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在美国的小学里,教育父母这样对孩子说话,比如:孩子做错了事时,最好不要生硬地对孩子说:“你做得不对,你怎么又做错了?”而是应该委婉地告诉孩子:“你再想一想,这样做,对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孩子画了一张非常稚拙的画,自己很得意,满怀希望想得到父母的夸奖,如果父母对他的画不屑一顾,说:“你画的是什么呀,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孩子的情绪肯定会一落千丈,再也不想拿起画笔了。如果父母把孩子的画拿来仔细地看—看,猜猜看孩子画的是什么,让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得意之作,表现出很感兴趣或恍然大悟的样子,告诉孩子:“你画得真不错,真有想象力,如果把这个地方稍微改一改就更好了。”孩子很可能就会听从你的建议,更加兴致盎然地画下去。
所以,我们与孩子说话时不妨蹲下身子,使我们的思想、语言都用孩子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平等地与孩子沟通,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那么就能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孩子不但身体健康,心灵也会健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