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长专区 > 健康成长 >

家长应防孩子心理危机 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作者:博学源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01-05

危机的心理反应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分别是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和成长期。

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当事人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防御期表现为心理失衡,情绪紊乱,当事人出现心理抵抗、否认事实、拒绝交流等。解决期表现为积极采取

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此时当事人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教师该怎么做

1、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教师需要反复强调周边环境的安全,缓解学生的忧虑。多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安全形势。

2、设计合理的课程。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暂时放缓原先的课程计划,课程不宜太紧凑,减少课外作业。适当增加心理课程和放松活动,重建学生自信心。

3、鼓励学生倾诉和交流,学会倾听。鼓励学生将忧虑、恐惧表达出来,告诉他们这些忧虑是灾后的正常心理反应,会随着时间而减轻。

4、正面回答学生疑问。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经常重复提出令人惊愕的问题,例如关于流血或死亡。教师应尽量平静、正面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应当直接、客观地把信息传递给他们。例如直接使用“死亡”而非“长眠”。

5、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灾难事件。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灾难发生的原因,尤其要避免学生的自责情绪。

6、预防学生可能发生的暴力行为。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和表现,及时纠正不安情绪,制止可能发生的暴力行为,帮助他们及时冷静下来。

7、强调个人价值。通过课堂活动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能力帮助那些受灾的同胞。例如设计抗灾宣传画、明信片,收集零钱、卖易拉罐赚钱捐赠给需要的人。

8、与其他老师和学生家长保持沟通。全程监督学生在学校、家中和社区的表现,了解他们的需要。

9、调整自身情绪,避免影响学生。注意自身的言行和举止,尽量避免在学生面前同其他老师谈论敏感话题。

家长该怎么做

1、避免将孩子重新暴露于灾难的恐惧中。避免或选择性地让孩子观看关于灾难的新闻报道和电视节目,最好与孩子一起观看,并适当讨论,发现和纠正孩子对事实的误解。

2、保持正常的家庭作息。尽量保证规律的饮食、睡眠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如体育活动、宗教活动等。

3、安排平静的活动。读书、听音乐、散步或写日记都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平静与恢复。

4、耐心对待孩子,积极表达爱与关怀。容忍孩子暂时的异常行为,但要及时制止潜在的危害行为,必要时求助专家。

5、劝孩子拖延作出重大决定的时间。他们需要一个缓冲期来逐渐恢复正常的判断能力。

青少年工作者该怎么做

1、充分尊重青少年。在与青少年交流的过程中应注意与他们“平起平坐”,创造融洽亲密的氛围。例如与青少年围成一圈,坐在一起聊天。

2、保持诚信。永远不要欺骗青少年。向他们传达正确的信息,遇到不确定的问题时敢于承认,并告诉他们会尽力寻找答案。承诺过的事情要及时兑现。

3、不加评论地倾听,谈话注意语言的使用。心理干预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倾听。要善于在倾听中发现问题。倾听时以引导青少年倾诉为主,尽量不发表评论,并避免“我理解你的感受”,“可怜的孩子”之类的话,以免引起青少年的反感。

4、总是询问青少年的需求和建议。要把青少年作为中心,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

5、坚持到底。心理干预初期,一些青少年对陌生人信任度低,自我封闭严重,甚至有些青少年会刻意“试探”青少年工作者。面对挫折,只要方法得当、坚持不懈,就能取得进展。

6、独立工作与团队合作。对青少年的心理干预需要建立信任,因此在与青少年接触时应独立工作,营造相对私密的空间。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