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近年来,王教授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500多个教学班的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据王教授的调查,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王教授根据当代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分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平衡性等10个问题对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强迫症状、人际交往困难(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低沉(抑郁)、紧张不安(焦虑)等都与学生的学习紧张、压力过大有关。
王教授说,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对学习影响非常大。他举例说,有的学生有强迫症状,明知自己不该做的事,却不由自主地去做;明知自己一道题已经做过了,但还是强迫自己一次次去做,一次次去检查,这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严重的甚至只能退学。王教授同时指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21世纪的激烈竞争。
王教授说,学生有心理问题也不要看得太重,因为大部分是轻度问题,经过适当的调节是可以恢复过来的;即使是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学的一些方法,也是可以调整好的。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要足够重视,又不能大惊小怪,重要的是早发现、早注意,改变不良的心理状况。关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纠正,王教授谈了几点看法。
要正确认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要忽冷忽热,一会儿天天考,一会儿又不考试了。经常考试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考试,学生一点儿压力没有,缺少心理锻炼,也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适应竞争时代的需要。应该科学地、有步骤地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应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应试能力,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中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没有压力,而是有一种兴趣、追求、愿望。压力适当、注重考前心理调节,心态平稳,发挥充分等都能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这对学生将来高考、招聘乃至搞科研创新都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办心理咨询室。对于心理问题,比如学生考试紧张等问题,可以采取适当的心理调节方法加以纠正。王教授近年研究出一套心理健康体操,就有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与精神病等等完全是两回事。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就像人有头疼感冒一样,很难避免,应该大大方方去看心理医生。不要因好面子,等到心理问题严重了才去看医生。
王教授希望学生家长也能看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孩子发烧了,父母就着急地带孩子去医院,但当孩子情绪长期不好、脾气暴躁时,却很少有父母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家长应当注意孩子是否有不好的心理苗头,及时发现问题,及早纠正治疗。心理健康问卷的10个因子及总均分的各个分段的百分数(%)强迫 偏执 敌对 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 焦虑 学习压力感 适应不良情绪 不稳定心理 平衡性
总均分
正常 66.8 75.2 76.9 68.6 67.4 71.4 63.3 65.4 65.0 66.6 68.0
存在心理问题 33.2 24.8 23.1 31.4 32.6 28.6 36.7 34.6 35.0 33.4 32.0
其中轻度 28.9 20.4 17.1 24.3 26.6 21.8 26.1 29.7 27.7 28.3 28.0
其中中度 2.0 3.7 4.7 6.1 5.2 5.4 8.4 4.5 6.2 4.7 3.9
其中重度 0.3 0.7 1.3 1.0 0.8 1.4 2.1 0.4 1.1 0.4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