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长专区 > 健康成长 >

防患于未然

作者:博学源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01-05
田秀华(四川)

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父母往往在问题开始出现时未加以注意或给予正确引导,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习惯。比如孩子一开始说谎可能是出于无意的模仿或是试探性地为自己开脱责任,但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视,反复几次后他就很可能多次出现“说谎”行为;而自卑的儿童,也许是第一次做某件事和参加某种活动遭到失败,受到了批评,这样的情形出现多次后,儿童就会形成自卑的心理。无论何种问题行为,刚出现时都是有一定的征象,我们要发现和抓住这些征象,及时地进行引导,就能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在引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冷静处理,尊重孩子的人格

幼儿的有些问题行为,初看起来似乎是不道德的,但仔细分析,不少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如有的孩子到别人家去玩时,把别人的电子手表拿走了,有的孩子把玩具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带回家了,其实孩子开始仅仅是出于好奇或本能的占有欲,心里根本就没有“偷”的观念。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贸然指责孩子是小偷而严加打骂,势必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所以,在处理孩子问题行为时一定要冷静、客观、细心,不要意气用事,乱扣帽子,要讲清道理,使孩子改正错误。

2、多用暗示的方法,唤醒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要善于唤醒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孩子表面上对自己的问题行为表现得满不在乎,但他们的内心是隐藏着希望改正的愿望的。因此,当孩子的问题行为刚刚冒头或出现反复时,父母要用摇头、低垂的眼光暗示他停止。当孩子改正缺点并取得进步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孩子,用点头、微笑、喜悦的目光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3、因势利导,改变不良倾向

有的孩子喜欢恶作剧,比如捉来蚯蚓、蜗牛、小虫等去吓唬胆小的孩子,以此为乐。这时,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而要因势利导,利用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正确引导。比如和孩子一起去抓些昆虫,做成标本,引导孩子一起观察,认识它们的特点,了解它们对人类的益处或害处,使孩子增长知识,把原来的不良行为倾向引导到有意义的探索活动上来。

4、少用消极评价,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做错事时,如果父母一味批评指责,就会使孩子承受长期的心理负担,会使孩子产生压抑、苦恼、反抗的情绪,不利于孩子行为的转变,对于个别孩子来说,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对有问题行为的儿童,不应使他受长期的心理“刑罚”,而应多用积极、鼓励、表扬的方法去教育他,增强他的自信心,引导他健康成长。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