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长专区 > 健康成长 >

我有意识地看了关于心理学的书籍

作者:博学源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01-0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其全身心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心理及其基本素质和发展水平。因此心理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处于核心地位。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之中,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逐渐成熟,他们的生活范围开始扩大,对周围的社会有了更广泛的接触。他们急于表现出成年人的种种特质,却又在许多地方难脱少年的稚气。因此,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表现出许多既不同于少年儿童,又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为此,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往障碍或沟通不良的状况,导致人格缺陷,影响学业和健康成长。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在全校师生中进行以培养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为目标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调查的指导思想
在中学阶段学生与环境的交往变得复杂起来,情绪也随之日益丰富,培养良好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环境因素。我们通过调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正确评估,找出学生交往障碍的表现及成因,确定预防与克服的对策,方法与途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安全感和友谊感,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合作精神,有利于他们发展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和乐观性格,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调查的范围
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的年龄跨度在12-18岁之间,为了使调查更具有普遍意义,为了下一步的实验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我们在初二和高二两个年级各选一个中等程度的普通班为调查对象,并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班。调查人数186人(包括参加座谈会的学生家长),发出问卷101份,回收100份,回收率99%。
四、调查的方式
1、问卷调查:
2、心理测试:主要采用个性问题(EPQ)
心理卫生状况自评量表(SCL-90)
中学生生活事件量表
3、召开座谈会:分别召开任课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座谈会。
4、召开课题组成员、有实验班老师参加的调查分析会,对调查做出系统的综合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价,找出学生交往障碍的表现及成因,确定预防与克服的教育对策,方法与途径。
五、调查反馈的综合情况
A、中学生交往的需求欲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交往的需求欲望十分强烈,他们会为结交到好朋友而十分开心,反之也会为失去朋友的信任而忧伤。情感交流在他们交友的选择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回答“你喜欢交朋友吗”这一部分时,86%的学生回答“喜欢”,其中初中生占42%;回答“不喜欢”的只有3%,都是初中生。表示“不清楚”的学生占11%。在回答“你平时喜欢与谁相处”时,81%的学生选择了朋友,选择家人的学生占13%,只有6%的学生选择“喜欢独处”,在问及“你生活中最需要什么”时,在诸多选项中,85%的学生选择了“结交诚实、正直的朋友”一项,在与学生座谈中,他们几乎都把朋友之间不能坦诚相待看作是最大悲哀。这些都表现处于“心理急剧动荡”中的中学生对真诚的友谊和交往有着热切的需求欲望。
B、中学生交往对象的选择
调查显示,中学生在选择交友对象时,没有太多的要求,主要是能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而且局限于同学、校友之中,在“你是否与校外的人交往”一栏中,只有2%的学生回答“有”。“与街坊邻居的同龄人交友”的也只有12%,通过与学生、家长分别座谈,我们发现中学生交友主要有四个特征:
1、年龄特征。91%的学生喜欢结交“同龄”朋友,只有9%的学生愿意与年龄比自己大(小)许多的人交往。这比较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毕竟还没有走向社会,主要活动范围还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中,平时接触较多的主要是同学,因此朋友也自然集中于“同学”范围中了。
2、数量特征。只有一个朋友的同学占7%,两个朋友的占19%;三至四个朋友的占18%;51%的学生有五个以上的朋友。另有8%的学生表示没有朋友。这反映出中学生交友的数量还是很大的。
3、类型特征。在交友类型一项中,有53%的学生表示对朋友没有特殊的选择,“各种类型都有”,有10%的学生愿意选择“性格互补”的朋友;有8%的学生选择了“有相同爱好”的朋友;11%的学生选择了“哥们儿”。由此可见,由于中学生交友的目的还不够明确,他们在选择朋友的类型上比较模糊(初中生更实出一些),有意识地利用交友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学生占的比例还太小。有些学生在交友问题上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糊涂观念。
4、性别特征。在“你交往的朋友中有异性吗”这个栏目中,答“有”的占18%,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交友还局限于同性之中,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异性朋友的基本情况,我们设立了几个小题目。
a、学习上互相帮助的 6%
b、有共同爱好的 2%
c、生活上能够提供帮助的 2%
d、性格上能够互补的 0
e、有邻居关系的 6%
f、在情感上能够互相交流的 0
g、互相依恋的 2%
(%为参加调查人数的%)
我们以直线项调查进行了核实,发现学生中异性朋友的交往均属正常交往,只有“互相依恋”一栏中的学生是由于双方家长的特殊情况,过早地为他们明确关系所致。
C、中学生交往的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人活动并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受个人价值观、人生观、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又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它的调查是极有意义的。
我们在调查中设置了“你为什么要结交朋友”栏目,在这个栏目下设置了六种理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每一种理由进行打分,用的分高低代表学生对每一种理由的同意程度,得分低,则表示学生同意这一理由,得分高则相反。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学生交往的动机,这六种理由得分情况是:
你为什么要结交朋友
理 由 符合 比较符合 不清楚 不符合 总分 得分
(1) (2) (3) (4)
能够倾诉内心的喜悦与烦恼 61 20 12 7 165 1.65
学习上可以互相帮助 49 27 19 5 180 1.8
有共同的理想和爱好 26 28 46 0 220 2.2
精神上得到安慰和寄托 54 22 16 6 172 1.72
生活上得到照顾和帮助 10 26 23 41 295 2.95
朋友多,好办事 12 28 22 36 278 2.78

(表示数字为选择此项的人数)
由表中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学生结交朋友的动机主要是满足情感上的需要,由于他们正处于心理上的“动荡期”,急于摆脱父母和老师的影响,但他们又有许多事想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他们很自然地会选择朋友作为自己倾诉内心情感的对象。此外,由表上可以看出“学习上互相帮助”也是他们交友的重要动机之一。而那些“实用化”的理由,如“朋友多好办事”“生活上有照顾”等是得不到学生认同的。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交友的动机倾向于精神上的满足,很少“实用性”的介入,是比较健康的。
D、中学生交往的途径和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提高,学生的交往途径和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以班主任座谈会中所反映的学生交往状况为基础,归纳出十一种交往途径和方式,对两个实验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中学生交往方式统计表
方式 经常采用 不太采用 从不采用
1、一起聊天 91 9 0
2、促膝谈心 66 24 10
3、结伴逛街 62 30 8
4、有事时联系 37 48 15
5、书信来往 27 58 15
6、结伴旅游(节假日) 18 14 68
7、体育活动 24 37 39
8、笔友 13 27 60
9、电话联系 88 6 6
10、卡拉OK、舞会 6 24 70
11、玩电脑、游戏机 14 21 65

(表中数字为参加调查人数的%)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学生主要采取的交往途径与方式还是传统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此外电脑、电话的普及与通讯事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学生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书信交往”已日益为其所代替。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时代的进步。现代中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加之经济条件限制,他们的交往途径和方式还不是很丰富,而且有些学生在选择交往方式的动机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六、调查情况的综合分析
以上我们对中学生交往状况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有着较高的交往热情,交往的动机也是健康的,但从交往对象、交往动机与交往方式上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交往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根据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考察,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大约有23%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交往障碍,我们把这些学生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划分为优等生、中间生与后进生加以分布,其结果如下:
20(优) 60(中) 20(后)
5% 3% 15%

从表中可以清楚看到,中间生人数众多,他们介于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情况相似,情感易融,心理差距小,心理状态比较稳定,起伏不大。他们的特点是:甘居中游,既不想冒尖,又不想落后,凡事过得去就行,学习上不太求进步,以不违反纪律,不挨批评为原则。虽然有些学生暗中努力,想跨入优等行列,但不占主导地位。由于人数众多,他们的情况如何,会直接影响到班风建设。因此中间生应该是我们进行集体辅导的重点,尤其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交往动机,学习上互相帮助,促进他们向优等生转化,扩大优等生人数。
优等生学习刻苦,成绩突出,遵守纪律,倍受教师和家长钟爱,但这种种爱往往会产生副产品——缺陷。优等生与中间生、后进生心理差距大,在表扬赞美声中会使他们产生一味追求名利、满足个人狭隘功利要求的强烈欲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这些障碍往往会为他们的好成绩所掩盖。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高分数低品行的畸形发展。优等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是:高傲心理、好胜心理、嫉妒心理、虚荣心理引起的障碍。其特点是:有强烈的优越感,怀才倔傲,不可一世,唯我独尊;好胜心强,听不得反对意见,容不得别人超越自己,从不容人、让人,很少考虑别人的需要与尊严,不承认别人的劳动与人价值;虚荣心强,喜欢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会把抱怨指向别人,或者设法功击对方,千方百计地想把超过自己的人拉下来,以保持与自己同步等等。这些心理特征都会在同学交往中表现出来,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优等生由于一帆风顺,很少遇到困难,因而一旦遇到挫折,就会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出心理脆弱的特征;在失去优越地位时,便会产生失落心理,怀疑自己是否“优秀”,变得苦恼、自卑、消沉、走向极端。在调查中,优等生在交往中有心理障碍的只占5%,不能算高,但在优等生中占25%则不能算低了。因此优等生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后进生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在调查中,存在有心理障碍的占总人数的15%,占后进生人数的75%。这些后进生基本上不存在智力问题,他们的心理障碍大都是由于学习成绩差,家庭、学校乃至社会所造成的压力下形成的,而且有的学生的心理障碍已形成多年,是从小学带进中学的。他们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学习差、品行好。另一类学习差,品行也差。他们都有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但由于他们的缺点多,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形成由自卑、焦虑、冷淡、狐疑、任性、狂妄等心理引发的交往障碍。
娇治后进生的交往障碍,必须重视整体效应,要有学生家庭、社会力量和学校的互相配合,共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七、检讨与结合
首先,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找出了中学生交往障碍的外在表现,但在其成因的研究上还不够完善,比如在人的性格差异导致交往障碍这个问题上就没有详细论述。
其次,调查的范围不大,因此在普遍意义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三,尽管我们在调查前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吸取了不少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听取了专家的细心指导,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难免出现偏差,因此在调查内容的设置上,其科学性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
虽然存在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深信随着实验研究工作的步步深入,我们一定能够克服我们的弱点,使我们的工作越做越好。
注:本文部分调查表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所与华中理工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共同进行的“青年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现状的比较研究调查”。使用时略作修改。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